廣播稿的寫作
各位通訊員朋友:
應有關領導之約,現冒昧地在此談談“廣播稿的寫作”。其實,我對廣播稿的寫作法,僅僅略知皮毛。充其量,是二三十年前給縣廣播站和云貴兩省的廣播電臺投過稿,后又當過縣廣播電視臺的總編輯;在去年所著的《新聞寫作譚》一書中,還漂皮地談了談不同媒體稿件的寫作,當然也談了廣播稿的寫作。
在此,權當拋磚引玉。如有不對,歡迎批評指正。
一、廣播稿的概念
1、廣播的含義
廣播,是指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通過無線電波傳送節目的稱無線廣播,通過導線傳送節目的稱有線廣播;前者我們通常稱為廣播電臺,后者則就叫廣播。
2、廣播稿的含義
廣義地說,廣播稿就是為了廣播或廣播電臺的播出需要,所專門采寫的文稿及相關音頻資料,它主要包括消息、通訊、評論、訪談和錄音報道等。
狹義地說,就是專為廣播而采寫的各類新聞稿件,特別是針對“新聞聯播”節目而采寫的消息或小通訊。
現在我們所說的廣播稿,就是狹義的廣播稿,是特指為我市廣播電臺的“新聞聯播”節目而采寫與制作的稿件和錄音材料。
二、廣播的社會作用和發展
廣播同其他傳媒形式一樣,對人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說,如溝通作用、教化作用、動員作用、導向作用、感染作用、批評作用等等。社會越是發展,科技越是進步與發達,我們越是離不開信息傳媒。廣播、報紙、雜志、電視和互聯網,分別是我們在從事各項社會活動時,獲取信息的窗口和渠道之一,而且是尤為重要的窗口和渠道。
廣播作為重要的傳媒形式,它的歷史并不長,還不到一百年時間,但是它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曾起過非常重要和重大的作用。在交通還不發達的上個世紀上半葉,甚至在八十年代以前,它以報紙不能望其項背的速度,將世界上剛剛發生的重大事件迅速傳遍每個角落。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就是廣播及時將信息傳遞給了整個中華民族以及全世界。歌劇《紅巖》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渣滓洞里的她們從廣播里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時,那萬千感慨匯成欣喜與驕傲,她們一針一線在鐵窗里繡五星紅旗。一九七六年,我們僻遠的玉屏,也同全國同時驚聞毛主席和周總理逝世,肝膽俱裂,天地失色。就是在交通和科技相當發達的今天,廣播仍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汽車司機、學生、工人和廣大農村群體中仍然有著數量龐大的受眾。尤其是在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廣播的作用尤為突出。當然,因為電視和互聯網的普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沖擊著廣播,但這并不妨礙它仍然是有著強大影響力的主流傳媒形式。
廣播是隨著電臺的產生應用而興起的。十九世紀末,電臺發明。僅僅二三十年的光景,廣播電臺便應運而生。世界上第一家正規廣播電臺,于1920年11月2日在美國誕生,它是美國商業部對西屋公司發給的一個商業性電臺執照,其呼號是:kdka。
我國最早的廣播電臺,是1922年美國人奧斯邦在上海成立的中國無線電公司與美資英文報紙《大陸報》創辦的“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呼號xro,于1923年1月23日晚間首次播出節目。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是哈爾濱無線電臺的臺長劉瀚于1926年建成并于10月1日廣播的電臺。1928年8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創辦“中央廣播電臺”。我們今天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其創立可追溯到1940年12月,即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49年3月,更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同年12月5日,再次更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至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