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稿的寫作
那是我在茅坡當知青的時候。大隊在張家生產(chǎn)隊修水庫,我是工地廣播員,既在工地放廣播、念報紙,還一邊采寫廣播稿,并播出我自己寫的稿子,同時,還負責給各生產(chǎn)隊量收土方。一天晚上,當我們在大隊排練文藝節(jié)目時,有位女知青問我:“白天在工地上你念報紙,說不奉行節(jié)約和大肆鋪張浪費的事,這到底是哪個部隊?”部隊?我頓時一頭霧水,白天我沒有念這樣的報紙呀,真是莫名其妙;我肯定地回答:“沒有的事。”她抿嘴一笑,說:“你這樣念的:不講節(jié)約而任意地揮霍浪費,這是‘部隊’(不對)的!”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將“不對”兩個字,都念成了去聲,有的聽眾就將“不對”聽成了“部隊”。當然,這問題的出現(xiàn),在于我,因為我當時普通話太不標準,不知道要變調(diào)。要將不字,由去聲變成上聲。
這個笑話,快四十年了,我依舊恍如昨日。
第四,多短句,突出韻律和節(jié)奏,少用長句和連續(xù)仄聲字詞。
平常口語和聽覺習慣,都以短句為多;句子長了,不便讀,也不便聽。短句易讀易記,易有節(jié)奏感,產(chǎn)生韻律的美感。既是長句,又是連續(xù)仄聲,這樣的句子,一是拗口,二是難聽明白。如:
“不對大吵大鬧惡劣習氣予以狠狠懲治就不利作風建設(shè)。”
這是典型的連續(xù)仄聲的長句。播音員要一氣讀完,還真是考水平和氣功。而聽眾要聽明白也是非常吃力和勞累。又如:
“太過溺愛會禍害后代。”
這不是長句,卻是一句典型的仄聲句子。播音員念時,雖不致像上面一句憋得喘不過氣來,但卻又像是在念繞口令。“會”、“禍”、“害”、“后”四個字相連,聲母相同,不好念。
連續(xù)仄聲不好,那么連續(xù)平聲會怎樣?如:
“春天桃花開得非常妖嬈。”
連續(xù)平聲,不像連續(xù)仄聲那樣拗口與別扭,但是,也不是很好讀、很好聽,只是兩相比較顯得輕而已。寫作中,要力避仄聲句子,也不要多用平聲句子。
為表現(xiàn)出句子的韻律與美感,一方面要將句子寫短,另一方面要平仄起伏錯落,還要考慮兼顧聲母韻母的搭配,使句子富有抑揚頓挫的樂感。如第一個例句,就可以這樣修改:
“大吵大鬧的惡習,要嚴加懲治,強化作風建設(shè)。”
修改之后,原來拗口憋氣的句子就好讀得多,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第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不用解說與注釋性符號。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可以使文章變得更具美感、樂感,能使文章更好地表現(xiàn)主題和豐富內(nèi)容;反之,會破壞文章的美感、影響閱讀和表情達意。
在書面語言中,有不少情況可以借助標點符號來說明或注釋文章句子。最主要是兩種標號:一種是破折號;另一種是括號。看文章,很容易看清讀懂兩種標號要說明與注釋的內(nèi)容,然而,廣播就無從進行表現(xiàn),只有專門的語言進行說明。還有一種標號,即省略號,有些意思讀者可進行聯(lián)想與猜測,而聽廣播,就無從知道省略號的意思。如:
“全國唯一的簫笛博物館——玉屏簫笛博物館,于XX年6月8日16時隆重開館。”
作為平面媒體新聞,破折號不會對讀者閱讀新聞產(chǎn)生任何障礙,而作為廣播稿之于聽眾,就得進行修改。可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