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稿的寫作
二三十年前,我那時寫廣播稿,都是在為報紙寫稿時多復寫一份,寄給廣播電臺。電臺笑納,從不開口要錄音稿件。那年月,通訊員都沒錄音設(shè)備,也沒有誰有條件送錄音稿件。而今,已是此非彼時,老皇歷無用。廣播稿,不再是報紙稿件的復制,必須專門為之,成為了眾多媒體稿件中的苦差事。于是,不愿多吃額外苦,趁早遠離廣播門。
第二,無名薄利,母不識子。
有一句話叫做“有付出,就有收獲。”而寫廣播稿,則可能完全不是這樣,有付出,卻沒有收獲,就算有收獲,卻也顯得無足輕重。既然選擇了寫廣播稿,就得淡泊名利,如是為名利而來,那就是投錯了胎,進錯了門。
自然投稿,廣播電臺的采用率同樣不會很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電臺的記者有大量的任務(wù)稿件堆積,自家煮飯自家吃;二是所投稿件質(zhì)量差,不能用;三是題材不合,不能用。四是時效不吻,不能用……費了大量心血的稿件,大都泥牛入海,沒了影音。一月兩月尚能堅持,時逾半年卻難長久。付出與收獲,嚴重不對等,也不可能對等。
所投稿件有幸被采用,而作者自己卻不能看到也不能聽到。就正如一個母親在產(chǎn)床上生了孩子就被人抱走,長的什么模樣,一點也不知道,僅僅知曉有個兒子存活于世。而報紙、電視和網(wǎng)媒,作者卻能看到自己用心血采寫的文字或畫面。報紙登載了,同事或領(lǐng)導也能知曉,而廣播用了,默默無聞。即使是作了有用功,產(chǎn)生了社會價值(被采用),因無人知曉,也就沒人首肯與認可,仍然視同作了無用功。
既然提筆寫廣播稿,困難也就無所畏懼,名利也就無所在乎,人家說好說歹也就不在話下,天下本身就沒有不費力的美差。寫稿,一是為了宣傳我們的玉屏、我們的家鄉(xiāng)、我們的父老、我們的單位、我們的今天和明天,二則為了提高我們自己的能力,展示我們自己的才華。
總之,寫廣播稿是件有意義的社會勞動,往大說,它對弘揚社會正氣,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構(gòu)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對推進玉屏的社會發(fā)展有益,往小說,則對提高自己的觀察、思維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有幫助,是一件于民于已都有益的好事。因此,大家都提起筆來,共同描繪我們玉屏美麗的家園,讓玉屏通過廣播飛向更加浩渺遼闊的天空,飛向更加遙遠廣袤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