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稿的寫作
第三,錄音,要放進稿子。
這是至為關鍵的一步,是錄音的價值得到具體實現的環節。所有錄音,只要不被放入稿子,就是一堆雜亂無章毫無是處的噪音。
那么,錄音究竟該放在稿子的何處才體現出價值,才是物盡其用?是放在開頭,即導語位置,還是放在主體部分,抑或是放在結尾處?具體放在哪個位置,其實并無定論與固定格式,但一般而言,還是放在主體部分為多。錄音材料在何處契入,這是一個熟能生巧的技術性技巧。初入門者,可多聽聽中央電臺、省電臺和市電臺的的錄音新聞。更簡單的辦法是,從央視的“新聞聯播”節目那里學,畫面的切入使用,就類似于廣播的錄音;當然,并不完全等同,切勿盲目照套。
新聞,亦即消息,不外乎是發布消息的人,要告訴他人一件別人尚不知道的事情。既然是告訴,那開始總要有個引言,這引言自然就是發布消息的人的開場白,以引起聽客的注意,知道將要說的是什么。等到把事情講完了,那也要有個結束語,表明這事說完了。這一頭一尾就是消息發布人的話。這也就是說,主體部分的事情、事件、事實的發展與演進過程,是可以用錄音來表現與展示的。至于用多用少,用長用短,一處用還是多處用,這得看需要和能力;這同寫作技巧一樣,是能力與匠心的體現。
將錄音材料用在主體部分,這是通常情況,也不是說不能用在開頭與結尾。用在開頭,應該是與作者的話同步,不能放了半天錄音,只有說說笑笑、唱唱鬧鬧、山崩地裂、流水潺潺,而聽眾卻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同步進行,可立即將聽眾的思緒帶進現場,有身臨其境之感。
將錄音材料用于結尾,也是可以的。作為作者寫某一篇稿件,應該是沒有問題。錄音結束,稿件也結束。然而,作為廣播,是不行的,還得由播音員來進行轉接與過渡,否則,與下一條消息或下一個欄目銜接不起。
《百度百科》的《廣播稿》里,有一則錄音新聞實例,題為《農民尤明富教子忠心守邊關》。說的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農民大爺尤明富,找到縣廣播站要求編輯給他錄音,他得知兒子要上云南邊防了,要給兒子寄一盤錄音帶去,鼓勵兒子精忠報國,殺敵立功。這篇稿件,就是在主體部分用了老人給兒子的錄音,開頭和結尾,則是記者的話。開頭先介紹由頭,老人是誰,哪里人氏,為什么要錄音,錄音干什么?而后,就是播放老人錄音的內容。最后,是稿子的結束語,“聽眾朋友,聽了尤明富的大爺給兒子的錄音,你有什么感想呢?一個普普通通的老農民,在關系到祖國安危,人民幸福的嚴竣考驗面前,毅然將兒子送到前線,并且一次又一次鼓勵兒子不怕苦、不怕死,英勇殺敵。一顆火紅的愛國心,多么令人感動啊!”
再舉一例,說說錄音放在開頭的寫法。
XX年元月中旬,玉屏下了一場罕見大雪,漫天雪花,地凍天寒。正是大雪紛飛那天,縣政府組織力量去修建高速鐵路的工地上慰問施工的工人們。大家想想,這是在年關將近的時候,當地政府給國家重點工程工地送去關切與慰問,漫天飛雪,一邊是送去熱氣騰騰的食物,一邊是縣藝術團的演員頂著飛雪迎著寒風,在空曠的場地上為工人們表演節目,頭發與眉毛上也沾著雪花。場景真的非常感人。縣府的信息中心發了報道,《貴州日報》予以采用;我是從縣政府網站上看到的報道和圖片。當時,我曾留言,這條消息,完全可以上cctv和《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