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三近”正視“三性”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一)在政治上表現為“信仰危機”。一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時期,一些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感到迷茫。二是資本主義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依然保持了強盛的發展勢頭,出現了所謂的“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現象,這種反差的存在,致使一部分人對理想和信念產生了動搖。三是腐敗問題積重難返,大案、串案、窩案屢見不鮮。盡管反腐倡廉的力度不斷加大,但是腐敗現象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大有越演越烈之勢,人們對此十分不滿,反映強烈,有的甚至對能否徹底鏟除腐敗失去了耐心和信心。四是宗教勢力得到擴充,信教群眾不斷增加。由于一部分人對新的社會形態和現實環境一時難以適應,生存競爭的壓力加大,思想和心理隨之出現變化,感到痛苦和迷茫,焦慮和無助,導致人們在信仰、信念、信任方面產生危機,從而向宗教組織方面靠近,目前在信教群眾中出現“三增”現象,即青年人在增加,有知識的人在增加,基層黨員干部人數在增加。
(二)在經濟上表現為誠信危機。一方面,黨的“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給一大批能人志士發家致富創造了條件,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既產生了一批百萬、千萬、億萬富翁,也誕生了一批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弱勢群體。強烈的反差,影響了人們對改革本身的認識,也產生了強烈的社會不公正感,甚至使部分人心理失衡,由此產生了對社會、對政府的懷疑,動搖了他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尚未完全成熟的今天,一些不法商人以追求暴利為手段,偽劣假冒商品泛濫成災,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問題,以至有人質疑誠信所在?
(三)在文化上表現為“產銷脫節”危機。一是文化投入不足。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不是無人重視問津,就是囊中羞澀,絕大多數鄉沒有文化投入預算,也找不到一家象樣的文化消費娛樂場所,現有的電影院、劇場死氣沉沉,幾乎關閉,80%以上的百姓業余時間沉浸在牌局之中。二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作品太少。在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驅使下,不少新聞出版部門為了迎合低級大眾口味,將暴力、色情、種族歧視、宗教仇恨等文化垃圾不加選擇、毫無保留地送給觀眾和讀者,黃、賭、毒等文化毒瘤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根治。三是文化滲透忘我之心不死。一些仇視我國的西方國家忘我之心始終沒有停止,利用“文化鴉片”的滲透來麻痹、愚弄國民的精神靈魂,從而達到分化、西化、瓦解的目的。四是網絡虛擬世界帶來的負面影響。一部分網民由于迷戀于虛擬世界中虛無縹緲的東西引發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同時,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得失、利弊、榮辱、是非等問題上的多種取向和選擇,也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在知識上表現為“本領恐慌”。思想政治工作是千姿百態的萬花筒,不是一層不變的花崗巖。眼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陳舊老化,不能適應時代發展,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習慣于把自已作為主體,把群眾視為客體,習慣于主體領導客體、客體服從主體,習慣于“我說你聽”、“我打你通”,反復宣講的東西群眾不愿意聽,群眾需要的東西拿不出。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應變的意識和敏捷的反應,一方面對國有企業改制、農業人口流動、高等教育產業化等造成的新情況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對個體私營企業、外資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等新經濟組織及新的社會階層無所作為。不少同志做工作流于形式,上下一般粗,不能撲下身子,沉到群眾中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搞教育也熱衷于詮釋和圖解理論,講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滿足于一般的說教;在解決具體問題時,隔靴搔癢,難以達到打動人、說服人、教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