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春天的沃野
迎接學生的挑戰
每到語文課,孩子們都興奮異常,一個個問題也如洪水般勢不可擋。一千多年前,韓愈曾告誡人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今天看來孔祥慧老師比別人更先一步面臨著受教育者的挑戰。以前學生自學時,總是轉轉看看,學生在課本上標了哪些不懂的問題,以便在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而不知何時起,孩子們竟然悄悄地用手去遮擋自己的課本,還加上一句"老師,上課時再向你挑戰怎么樣?"孔老師愉快地接受了挑戰。從教十年,也算有了一定的教學經驗,但她從不固步自封,而是長期堅持不懈地鉆研教材,改進教法,力求常教常新。因為白天忙于上課、批閱作業,還有年級組、教研組的事務,她只能晚上回家深入備課。有時為設計一個教學步驟,擬寫一個教案,廣泛查閱資料要花費幾小時的勞動。家人有時不解地問我:"你都教過一遍了,怎么還老是備不完的課?"而她說:"教學的提高是沒有限度的,天天在備課,就要天天有收獲,我怎能炒冷飯來打發學生呢?"正是由于孜孜不倦地鉆研探索,促進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每每談起自己的老師,同學們總會這樣說:"有問必答的孔老師……"神情中帶著無限的崇拜。在學生感到困惑的時候,要想做到有問必答,就要求教師理解教材要深,知識面要廣,不僅要懂得語文知識,還要懂得自然科學、現代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涉及課文內容的時候。誠如省實中劉敏老師所言:一個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教師應該盡量少對學生說,對不起,我不知道。
在付出愛中已獲得愛
人曾說,教育藝術就是愛的藝術;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一年級學生剛入校,地掃不干凈,孔老師一下下掃給他們看;桌旁有幾片碎紙,孔老師拾起來丟進垃圾筒;上課有的學生嘔吐,孔老師用土蓋上,然后掃干凈;王巖的鼻子出血了,孔老師馬上給她洗好,用衛生紙堵住。孔老師還隨身帶個削筆刀,哪個學生的筆不好用了,就給他削一削 ……耳濡目染,孩子們學著做,漸漸學會了友愛、理解、互助。
但是,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只是充滿愛意的生活環境,更應盡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最具魅力的學習環境。她覺得小學生對形、聲、色最敏感,形象的比抽象的易于接受,記得也牢固,孔老師童心未泯,尤善把握這一點。以此作基礎,她精心設計著巧妙施教的最佳路子,重實踐,多趣味,既求教得扎實,又求教得靈活。一張張自制卡片,一幅幅簡筆畫,孔老師都視之為助講的好工具,用得充分又恰當。除此以外再輔以手勢或一段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于是乎,書本上原本死板的字母和文字全然活了起來,一個個形象鮮明,仿佛小精靈吸引著孩子們去捕捉,然后牢牢收藏進記憶的倉庫里。
是的,孔老師很平凡,但她想在孩子面前不凡,更想使所教的孩子不凡。她固執地認為,語文教育一直以來在應試牽制下掙扎于困境之中不能自拔,走不出一條新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將學生束縛于課本、試卷之中,使他們遠離了生活,消逝了激情。時常有家長問起:"昨天學的什么?智力大比拼!今天呢?成語大決戰!"像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滾雪球"、"一日一謎"大大擴展了學生的識字量;"百花齊放談比喻"、"擬人句快樂城"不知不覺中滲透了修辭知識,不但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反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寫作水平的提高。在"送垃圾回家"活動中,學生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我感到心疼,那一張張紙屑仿佛一只只蚊子叮咬著大地媽媽的皮膚。"除此以外,還有"一天一背一小記"、"頌春會"、"趣字園"、"新聞發布會",三八婦女節開展的"我為媽媽策劃驚喜",班內璞玉軒、凌云齋的"詩詞碰碰碰",假日里的"心靈之約"……用崔賀同學的話講:"上孔老師的課,比看武打片還來勁兒,她似乎老愛帶我們做游戲。"沒錯,只要有一腔師愛,就會有不盡的靈感與動力。實際上,哪項活動里都蘊含著她的良苦用心,便在這般適應兒童特點的趣味活動中,巧手灑甘霖,將許多教育內容悄然傳輸到了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