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 一份收獲(電信支局長)
一分耕耘 一份收獲
------分公司 支局
我叫,來自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我是大山的兒子,生長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在偏遠的山區陡山河通信支局一干就是20年。20年,在歷史的長河里只是彈指一揮間,對我來說則是我人生的黃金階段,我由一個青春年少的小伙子逐步走向成熟,由一名普通的機線員成長為一名基層通信支局的負責人。從事支局管理工作10年來,我帶領陡山河支局全體員工,扎根老區,咬定青山不放松,將汗水灑向這片肥沃的大地,我們支局的各項業務一直保持在本縣鄉鎮支局的前列,用青春和熱血回報這養育著我們的紅色熱土。
陡山河鄉位于 及金蘭山之間,四面環山,面積 方公里,山高人稀,全鄉 行政村,現有人口 人,總戶數為 戶。截止月 日,我們支局固定電話累計到達戶,其中公話戶,固定電話 戶,電話入戶率達%;來電顯示到達 戶,開通率為%;信息包月到達 戶,開通率 %;1-11月累計收入 萬元, 欠費率 %;2000年至今,連續五年沒有出現一例客戶有理由投訴;2003年第一批被市公司評為“達標支局”,我本人也多次被縣分公司評為先進生產者、優秀共產黨員。
十幾年的支局長生涯,讓我接受了豐富的人生歷練,感受頗深,在眾多的同行面前我不敢稱之為“經驗”,不過為一些淺顯心得,說出來與大家共勉。不對之處,請各位領導和同行們批評指正!
支局所的工作看似簡單,其實并非如想像的那樣。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謂是事無巨細,無論哪個方面都要盡量做好,否則都會影響到公司的整體利益或者是單項業務的發展。十來年的摸爬滾打,使我逐漸摸索出一整套支局所的管理辦法,目前的陡山河支局各項業務發展已步入了良性循環階段,業務收入穩步增長,用戶欠費率逐步下降,客戶有理由投訴保持了五年為零的良好記錄。具體做法是:
一、 打造一流員工隊伍,是做好支局工作的前提
作為一名基層的管理人員,帶出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做好支局工作的基礎。為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特別注重員工素質的培訓,一是業務技能,利用一切機會對營業人員和機線員進行技能培訓,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做到言傳身教,每次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安裝、檢修設備,都讓他們寸步不離的跟著學習,促使盡快掌握維護要領,不斷提高維護能力;二是思想素質,認真組織學習有關企業理念、經營、服務方面的文章、實例,樹立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和大局意識,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實例,使其認識到市場競爭的殘酷性,用戶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只有牢固樹立“我靠企業生存,企業靠我發展”、“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理念,才能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經過不懈地努力,我們支局的所有員工的自身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一個個精神飽滿,干勁十足,工作主動、熱情,充滿了朝氣和活力,有活搶著干,從不分份內份外,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支局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
二、 拓展業務發展空間,是做好支局工作的基礎
“發展是硬道理”,離開了發展我們企業前進的腳步就會放緩。陡山河鄉地處深山區,山高、林密、路險,群眾居住分散,加上前兩年的大發展,剩下的只是邊遠的零星用戶,主干電纜無法延伸到位,線路資源異常緊張,而待裝戶又很少、很散,造成投資、收益不能成正比,發展固定電話異常困難。為此,我帶著機線員翻山越嶺,走遍了大山里的村村落落,深入到農戶家中,對待裝戶依照有無通信能力進行詳細的登記、分類,做到手中有資料,胸中有市場。根據得到的調研資料,研究資源挖潛方案,一旦能力形成,立即可以上門服務,爭取盡早發展,早見效益。我鄉西南部的劉灣、白馬山兩個行政村共有 人,約有 戶,現有電話用戶 戶,據考察市場需求較大,有將近 戶急需安裝電話,而我們的主干電纜只有 對,由于該電纜在前年的特大洪水中受到沖擊,部分電纜嚴重拉傷,壞線較多,不能滿足農戶渴望安裝電話的需求。為此,今年八月我帶了兩個機線員冒著高溫、酷暑順著電纜線路一點一點的巡查,終于發現白馬山村后山的一段電纜有多處裂紋,分析可能問題就出在這里。由于今年建設資金奇缺,更換電纜已很不現實,于是我大膽決定,從裂縫處將電纜打開,利用冷縮管技術,重新接續。方案想出來了,這么多用戶什么時候干活又成問題了,經過反復考慮,決定在中午12點到14點之間進行,這個時段的話務量較小,大部分用戶都在休息。就這樣,兩個小伙子和我連續奮戰了三天,重新接續電纜三處,壞線修復率達到98%,新裝用戶 戶,基本上滿足了兩個村待裝用戶的需求。對那些還沒有形成能力的地方,我經常進行走訪,宣傳固定電話的好處,最大限度地穩定住客戶,做好市場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