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第四,村通水泥(油)路是擴大內需和拉動經濟增長的需要。公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產業,對擴大市場需求、加速經濟增長具有強大的推動力。我市具有豐富的石料資源,水泥生產能力相對較強。從我市實際出發,大力實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僅2002年一年就拉動水泥需求150萬噸,增加稅收2000多萬元,同時帶動鋼鐵、煤炭、建材、旅游等相關產業。
第五,村通水泥(油)路是實現群眾利益的需要。“三個代表”的落腳點,是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修好路、快致富。黎城縣把鄉村公路建設作為振興全縣經濟的突破口,超前部署,奮力攻堅,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黎城的經驗表明,只要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再難的問題也能解決,再大的奇跡也能創造出來。
二、依靠群眾,全民共舉,社會協同作戰
我們在革命老區太行山深處用兩年的時間修建了4400公里水泥路和油路,創造了全國農村路網建設的奇跡。這個奇跡是怎樣創造的,最主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的積極性。面對資金緊張、設備短缺、修路材料不足的客觀現狀,人民群眾表現出驚人的戰斗力和創造力,他們說:“資金不足精神補、機械不足力氣補、水泥不足石頭補”。工程建設中,我們集中采取了三條措施。
(一)領導帶頭,干群同心。全市自上而下都成立了村通水泥(油)路領導機構,各級主要負責人親自擔任總指揮,并在交通局設立了辦公室,對工程建設進行督促檢查,市四套班子領導多次參加修路勞動,深入工程一線與群眾一起抬石頭、打石子;縣、鄉、村各級領導與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哪里工程艱巨,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特別是鄉(鎮)干部,白天在工地勞動,晚上還要研究方案,病例了,打著吊針繼續工作。群眾感動地說:“這樣的干部就像當年的老八路,真是在為老百姓出力辦事。他們一來,我們心中有了底,渾身有使不完的勁,我們脫皮掉肉也要把路修通修好”。領導的躬身帶動,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群眾修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密切了黨群關系,增進了干群感情。
(二)依靠群眾,攻堅克難。全市“村村通”開展以來,我們通過層層宣傳發動,使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對修路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信心更足,干勁更大。壺關縣鵝屋鄉地理條件差,是全縣的貧困鄉。他們發動全鄉3500余人,憑著肩挑手推,連續大干40天,硬是把原來22公里長的道路路基,由4米拓寬到7米多,動用路基土石方12萬立方米,人均16立方米。平順縣黃坪村黨支部書記常蘇發,身患肝癌仍帶領群眾戰斗在修路一線,14歲的女兒心疼父親,將留了好幾年的長辮子剪下了賣了90元錢讓給父親買藥,可常書發卻把錢捐出去修了路。當一條8公里的水泥路修成,群眾載歌載舞歡呼時,常書發同志卻永遠離開了他深深熱愛的故土,出殯那天,1000多名群眾自發地趕去為他送行。東土池村69歲老人趙魁、南倒寺村71歲老人郭天福,自帶干糧,住在工地,打石子、整路基,干部勸他們回家休息,他們說:“我們盼修路盼了幾十年,今天終于盼到了。不把路修通決不回家,拼上一把老骨頭也要干到底”。沁源縣趙寨村僅有400余人,每天參加修路勞動的就有100多人,村民賀民治、張勁國、齊新樣、田潤等15個7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堅持戰斗在工地一線,村民們稱他們是“十五老漢賽黃忠,修通大路為子孫”。牧花園村村民王和會,平時生活缺錢花舍不得賣羊,為了修路,他毅然把羊賣掉,捐款支持修路。沁縣東仁村青年突擊隊員王永紅,為多拉一車石頭,不慎掉進了10多米深的溝里,肋骨折斷四根,脾被刺破。武鄉縣的東坡村由于山高路不通,100多條光棍娶不上媳婦,聽說要修路,他們喊著“修好路、娶媳婦”的口號,組成突擊隊戰斗在最艱苦的地方。襄垣縣古韓鎮狐燕窩村女支書史婉華,自“村村通”工程開始后,每天堅持在工地與群眾一同勞動,在她的帶動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83歲的薛光明老人推著小車在工地和年輕人比干勁,就連閨女出嫁的當天也堅持參加勞動。像這樣感人的事例還很多。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這場硬仗中的真正英雄,表現出了驚人的力量和強大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