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三)加強對工程效益的監督。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了實事求是、科學指導的原則,不搞勞民傷財、強迫命令,而是尊重群眾意愿,尊重客觀實際。我們明確規定,“村村通”工程不是要求每個村都要通,而是基本都能通。按照全市的總體規劃,根據各縣市區實際情況,以修水泥路為主,但不搞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修建油路、石頭路和鋼磚路,對一些條件不具備的村,則暫時修建砂礫路。同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了提高公路的綜合效益,把修路與綠化、美化相結合,及時組織開展了培路肩、砌邊溝、打護坡等工作,對水泥路兩旁配套規劃了綠化帶,并在國道、省道主干線交匯點等主要地段設計了綠化景點;把修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在市、縣確定的重點小城鎮周圍,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相互配套、干支相連的格局;把修路與經濟開發相結合,在道路兩側規劃了種植帶、經濟帶,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思路,大力發展“路邊經濟”,以修路帶動種植、養殖、集貿等經濟的發展,力求使工程產生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一條條平展展的大道通進了太行山深處的山莊窩鋪,農民兄弟走上了水泥路,實現了“出門到縣城,腳底不沾泥”的夢想。現在,老百姓一提起“村村通”,高興之情溢于言表,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可以說,一條小小的水泥路燃起了致富的希望,連起久別的親情,帶來了社會的穩定,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村村通”工程極大地改變了老區農村的通行條件,帶來了明顯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村村通”工程打了開封閉的農村市場,使久居深山的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農民朋友憑借一條條通村大道,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旅游業,使自己的腰包越來越鼓。各縣市區僅在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方面,已有世龍驢肉、沁源紅燒牛肉、屯留鳴源奶業等15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種植業為畜牧業服務、畜牧業為加工業服務、加工業為農民增收服務及畜牧業率先發展的格局。潞城市閆李莊村以路為媒,先后引來外省10多個投資老板,興建了鋼鐵公司、發電廠、機修廠等7個大中型民營企業,總投資額達1.8億元。許多農民添置了摩托車、小汽車,特別是農用車輛增加速度更快。去年,全市新增6個億元縣、3個2億元縣和1個3億元縣,除沁縣、平順外,其余11個縣市區財政收入全部達到億元以上。
二是帶來了社會穩定。“村村通”之前,農村上訪告狀的人不斷,主要反映村干部不為農民辦實事,而村干部又一時找不到農村發展的突破點。“村村通”號召發出后,全市一呼百應,各級干部和人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上訪人數明顯下降了。壺關縣就有15個行政村在修路過程中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轉變。
三是積累了精神財富。長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設能創造“奇跡”,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交通廳的大力支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黨老區特有的政治優勢,在這場被稱為新時期的“上黨戰役”中,老區人民拿出了當年抗戰支前的勁頭,全力以赴投入到工程建設中,許多農民把存糧賣掉支持修路,在外工作人員都紛紛捐款支持,在筑路工地叫得最響的一句口號就是“資金不足精神補、機械不足力氣補、水泥不足石頭補”,為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賦于了新的內涵。人們普遍反映,“村村通”工程這樣艱巨的任務都能完成,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長治的小康社會進程就一定能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推動下更快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