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刊現狀及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 據該刊副主編李君介紹:《雜文選刊》多年來一直采取低價位政策,每冊定價僅三元,目的是讓讀者花最少的錢、最少的時間讀到最精彩的雜文。從包裝上來看,《雜文選刊》傾向于簡約、清新的風格,也許不如許多花花綠綠的雜志搶眼,但她會以含金量很高的內容取勝,許多讀者翻開雜志讀上幾篇就會愛不釋手。北京的讀者文化層次較高、視野開闊、思維敏銳,更適宜閱讀《雜文選刊》這樣的期刊。由于對雜志質量的充分自信,我們提出了“不好看就退款”的措施,此舉或可讓更多讀者讀到他們喜愛的刊物,讓《雜文選刊》更快地走近北京市民。
雜文選刊在北京的承諾是,《雜文選刊》目前已覆蓋北京四環以內的多數報刊零售點,凡在上述攤點購買《雜文選刊》讀后不滿意的讀者可在一周內退刊并公布了退刊電話。
李君對此舉的認為是,期刊界能夠持續發展的萬年青式單位屈指可數,而曇花一現的期刊社不在少數。恒久不變的不是誰家的市場態勢,恒久不變的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一定好景不長,惟有不斷創新、方可能強者愈強、后來居上。當今的文學期刊之所以鮮有讀者是因為他們與讀者、與社會還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一本雜志她擁有多種功能:認識功能、教化功能、啟迪、調侃、欣賞、愉悅功能…… 《雜文選刊》將致力于用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眼光全力開發這些功能,不滿意就退款便是經營新理念之一。筆者認為,雜文選刊此舉正是說明雜志要靠內在質量即內容取勝。
廣告的經營,我更不太了解,在此不發言,以免混淆視聽。
在該文快要結束時,我對中國傳媒包括雜志市場有這樣一個不太成熟的預測,在21世紀的這個10年,有兩件事情對中國社會將具有歷史意義:中國傳媒(實質意義)的民營化,和按照國際化標準經營的中國傳媒。前者更具有社會變革的價值,雖然可能是漸進的;后者則具有全面的產業飛躍意義。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中國雜志的市場化、產業化還將遭受許多困難和波折。比如,跨地區辦刊的眾多協調問題;比如,很多有意投入雜志的投資公司很難取得廣告經營許可證(廣州目前就凍結審批)和發行牌照;比如,資本由于意識不到雜志作為“內容工業”的特殊性、建立顧客忠誠度所需的長期性,出現盲動投入、進而失望退出或轉手倒賣的行為;最緊要的是,政府的審批和管理政策還不夠明晰,刊號作為最重要的發展資源沒有放開的跡象,使真正的投資者不可能大舉進入。這樣,中國要崛起眾多雜志集團,還很不現實。
這種預測,既是一種悲觀也是一種樂觀的預測,悲觀的是中國新聞市場放開需假以時日。樂觀的是雜志不成氣候,也正是雜志發展的契機。
原創作品,轉載請與本作者聯系:,違法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