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刊現狀及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讀者文摘》上刊載過一篇文章《一碗清湯蕎麥面》,講母子三人還債的故事,我當時是含著淚讀完的。《鳳凰衛視》的主持人許戈輝在采訪你時也提到過這篇文章,她說她也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看來這篇文章確實感動過許多人。后還被收入中學課本。
彭長城說,我是在編稿時發現這篇翻譯文章的,這篇由一個叫鈴木立夫的作家寫的文章,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館來了母子三人,她們要攢錢還清丈夫撞人而欠下的賠償金。老板娘熱情地施舍給他們一碗清湯蕎麥面。店主夫妻對他們非常熱情、尊重,每年的除夕都會為他們留下一碗清湯蕎麥面,連續14年。14年后,這家人再次來到北海道,每人要了一碗清湯蕎麥面。那位母親告訴老板,是這碗面支持他們一直生活了下來,現在他們已還清了債務,并且挺過了生活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
彭長城說當時他是幾乎流著眼淚編完這篇稿子,鄭元緒(可能是讀者總編輯)批語讓所有的編輯傳看這篇稿子,編輯部的人都有些淚眼朦朧。這篇文章發表后,所引發的反響幾乎是靜悄悄的“革命”,青海的一位讀者來信說,他從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與勇氣,并且他也開了一家面館,就叫“清湯蕎麥面館”。《鳳凰衛視》的主持人許戈輝在采訪彭長城時也提到過這篇文章,許對彭長城說,她也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看來這篇文章確實感動過許多人。
彭長城在為了獲得“人性化”的第一手稿件,讓編輯自己去琢磨,哪篇東西最能打動他。讓他多看多感受,減少在審稿過程中的為了上稿而產生的人為的“情感磨損” ,彭長城制定規定,每個主發編輯相當于當期雜志的主編,讓大家能夠發揮得更徹底一些,把每個人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讀者的這一種新的編輯流程,一直堅持到了今天。這種跟別的雜志不一樣的流程出發點只有一個,那就要解放每一個編輯的生產能力,當然,當上主發編輯的前題是他能領悟《讀者》的宗旨,并且經過數年輔發編輯的磨煉。 這個流程可能是打破傳統思維的,但這也可能是《讀者》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 讀者這本人性化的雜志取得了哪些成績呢?1986發行量在中國期刊里面排第16位,后來便急速增長。從1989 年開始進入前10名,1991年至2000年這十年間,三次第一,五次進入二、三名,有一次第四,有一次第五。2000年雙期發行505萬,以月發行量計排第一,第二是《知音》、第三是《半月談》、第四是《故事會》、第五是《第二課堂》。
英國出版的國際期刊年鑒里面,《讀者》發行量排在世界綜合類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是美國的《讀者文摘》,第二名是美國的《國家地理》,第三名是《時代》周刊,前三名都是美國,只有第四名是我們中國的。《讀者》在1999年排名榜上是第七名。
發展速度較快的東方雜志王瑛在2003年刊首語發表文章隱示該刊人性化立場:“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人文環境的改善和提升,要關注青少年;一個人終身成就、人生價值的取得和實現,要關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因為當一個人最質樸、最善良、最真誠的時候,恰恰是離那"通天梯"最近的時候,此時的人文啟蒙,此時確立的終極關懷,只要是真正的純粹和徹底,就幾乎可使之直達"通天梯"下,從而開始那永不回頭、永不停歇的艱難跋涉直至輝煌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