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刊現狀及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人性化的雜志報紙還有很多,發行量較大的如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冰點、南風窗、中國新聞周刊、家庭、三聯生活周刊、愛人等。這些雜志報道的側重點不同,但總的來說均以關注弱勢群體為主。非人性化的雜志可以列舉很多,不評論多數黨報黨刊。從名刊“遼寧青年”說起。年發行量達到260萬份、在全國具有轟動效應的《遼寧青年》雜志,近年來卻顯得備受冷落,一時風光不再。據中國期刊協會200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遼寧青年》的發行量還剩下不到60萬份??以前頂峰時的零頭還不到。筆者行文之前特意找到中國期刊協會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發行量超百萬的期刊名單,都不見《遼寧青年》的芳蹤。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遼寧青年》如此大退步呢?不貼近生活,忽視市場自我調控能力使遼寧青年風光不再。
說起《遼寧青年》可謂歷史悠久:始創于1949年8月15日,其前身為《生活知識》報,后改為《共青團員》雜志。1966年“文藝”初期停刊,1972年復刊,定名為《遼寧青年》。《遼寧青年》欄目新穎,文章短小精練、語言樸實、個案報道生動感人,到了1985年、1986年的時候,如果為當時的優秀期刊、發行大戶排序,《遼寧青年》當數其中的佼佼者,當時在村鎮街頭、農村中學的門口都有其的身影。十幾年來,在《遼寧青年》上發表的文章,每年都有幾十篇被類似《讀者》、《青年文摘》文摘報刊轉載,可以說他們的在稿件編輯上保持了一定的風格和水準。 可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遼寧青年》在全國的影響力一再被削弱,面臨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這個昔日的名牌產品以攻變守,一時不能分辨如何靠近時代,如何貼進生活,如何走進讀者,如何尋找最佳選題切入點,如何領導了期刊新潮流,九十年代的遼寧青年愛做“農村青年”的文章,在做時候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說教,而不是做讀者貼身的朋友,現在的遼寧青年喜歡為農村青年提供“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法制案例、民工交際及其他實用知識”。在做農村文章時,遼寧青年做得不倫不類,在農村實用知識方面,早被發行上百萬的農民文摘做足了市場。至于案例,街頭“彩報”到處都是,何必去買遼寧青年?在這點上,湖北少兒出版社的淘氣包要比遼寧青年做得好,淘氣包提出的口號是“要深入生活、熱愛和尊重少年兒童,做少年兒童的知心朋友。要通過實踐 ,編輯出富有時代氣息,為少年兒童所喜愛的期刊”。讀者等有影響的文摘刊物對目前遼寧青年這等長官意志的文章極少轉載。少了市場的支持,遼寧青年由昔日的“王妃”變成了“灰姑娘”。遼寧青年的節節敗退說明一個問題:一是遼青沒有與時俱進,二是遼青把農村青年當成沒有理解力的一個群體。事實上不是如此,好的東西是雅欲共賞的,大家文摘報很多教授看,我在漢正街調查時發現扁擔也在看,還上來跟我談感受,說句實在話,他們就文摘報報道談戰爭的分析我覺得很新鮮,看來老百姓不是糊涂蟲,他要為他那一塊錢負責。
刊物如何推向市場
雜志要推向市場,首先要打造核心競爭力。何為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別人不容易模仿、代替、超越的優勢能力。如《福布斯》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對私有企業的非同尋常的關注。南方周末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獨家對國內重大負面新聞的報道極干涉社會事件的能力。一個類似讀者青年文摘的情感類雜志,她的核心競爭力應該首先是對摘選稿件的把握及所摘選文章對人們心情和行為的影響力。其次是雜志本身在報攤對讀者形成的視覺沖擊力。再次是發行方式對讀者形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