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刊現狀及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由新華社主辦的《資料卡片雜志》和哈爾濱市委《學理論》雜志社主辦的《知識文庫》這兩本刊物,它們同屬資料性刊物。《資料卡片雜志》是以卡片形式排版,并按主題分類的各種資料匯集而成,方便人們裁剪和粘貼,《知識文庫》則把大量的知識信息量壓縮在小的文章篇幅中,使之成為一個高密度的知識集中點。
還有一類雜志,屬于準文摘型的,如《書摘》、《中外書摘》、《暢銷書摘》等,都是以已經出版的各種圖書作為其選題的內容來源,介紹新書,選摘精彩片段。給愛書且好讀書但缺少時間讀書的朋友解了燃眉之急,是買書人又一個不錯的選擇。
就目前情況看來,文摘報市場有可為,特別關注的代琦、 王普發表文章認為:中國期刊市場連續10年刊物年總銷量為28億冊,人均2冊左右,這個數字較之于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相當低的,人均雜志占有量僅相當于他們的1/6左右。這就說明,期刊市場再拓展空間很大。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一些過去靠行政手段發行的書刊雜志隨著行政手段的逐步弱化,將有一個重新整合發行對象的過程,這也為文摘類刊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機遇。兩位的觀點筆者表示認可。
筆者也在人大復印資料上得到一個數據,我國雜志數量是美國的1/100,在美國辦雜志有錢有創意就行。只需要申請一個國際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即可。申請可以在網上進行,而且是免費的。與此同時,你去注冊一個商業公司,執照一般3天可以拿到。有刊號,就可以出版雜志,有商業執照,就可以經營雜志。在中國,根據有關規定,新辦雜志必須具備5個條件:
辦刊目的必須符合憲法要求,服務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雜志必須有主管部門(在中央為省部級,在地方為廳局級),有清楚的內容范圍和編輯方針;
雜志必須有主辦單位,具體負責雜志工作;
雜志必須有充足的編輯人員,主編必須符合政府的有關規定條件;
雜志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固定的辦公場所,經國家許可的印刷廠。
需要提出的是,這些規定只是一般性的前提條件。即使符合全部條件,也未必能獲得雜志“準生證”。這有國家總量控制的原因,有不定期治理整頓的原因,受政策影響很大。從宏觀看,中國雜志業盡管改革開放后成就很大,但多是單兵作戰,不成規模。從微觀看,從人才,從運行機制,從管理水平,也處在較低一個層面。雜志的地位和電視、報紙比有很大距離,領導多關注電視、報紙是正常的(有為才能有位),但這不等于雜志的發展沒有未來。相反,這正說明中國雜志業有很大發展潛力,當然這也表明文摘類刊物亦有大的發展空間。
什么樣的文摘刊物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對于這個問題,我要回答的很簡單:只有人性的東西才可以征服人心。一本雜志如果定位模糊,還沒有弄清讀者群之前,“人性化”首先就是這本雜志的基本定位。首先談談“以人為本”的讀者。
《讀者》正式創刊是1981年4月,那時不叫《讀者》而叫《讀者文摘》,甘肅人民出版社的胡亞權和鄭元緒兩個人受命商量辦一份文摘類的雜志,就取名叫《讀者文摘》。二十多年后,讀者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響亮品牌。在由師永剛執筆的《讀者時代》一書為《讀者》二十年寫下的傳記中可以了解到,《讀者文摘》創刊之初就確定下來“真、善、美”主義,獲得了成功,彭長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人性與雜志的關系時說:人性是人類的一種終極的基本道德點,只有人性的東西才可以征服人心。在所有的觀點與想法當中,我們推崇的唯一主題還是“真、善、美”。“真、善、美”不是說教,即使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面,人還是應該有所敬畏,為未知的東西,為自身。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說過一句話:人最敬畏的還是天上的星空和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當一個人的內心出現矛盾的時候,什么可以讓他平靜?我想還是道德感,以教育和文化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文章,依然是這些看起來保守的東西,在拯救,在平衡著我們的內心,缺乏道德感,最終傷害的也還是我們自己。一個真正閃爍人性光芒的雜志,不可能不被讀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