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改革調查報告
堅持統籌兼顧是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方法。重慶戶籍改革打破“就戶籍改戶籍”模式,統籌兼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如在具體對象上,兼顧農民工與其他群體,在關鍵環節上,兼顧“出口”與“入口”,在推動發展上,兼顧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在方法上,兼顧當前與長遠,對政策進行系統化設計,制定了“1+3+10”(《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和農村土地退出和利用、戶口遷移、社會保障三個核心辦法,配套設計了土地、社保、教育、衛生等10個方面)的政策,形成了配套的制度體系,以實現城鄉制度之間的有效銜接,保證農民轉戶的平穩過渡。在制度體系設計中,堅持通盤考慮,突出綜合配套,從土地、住房到保險等,制度嚴密,環環相扣。在工作推進上,各區縣政府作為實施戶籍改革的大平臺,農民工的就業單位為主要載體,大中專學校也是重要載體,基層派出所是操作載體,全面暢通轉戶渠道,最終形成政府主導、農民工滿意的局面。
堅持以農民特別是農民工為主體是推進統籌城鄉戶籍改革的動力。重慶的戶籍改革試驗,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農民工為主體,充分尊重農民選擇,堅持自愿、有償原則,把權利交給農民,是一場將已經在城市具有就業競爭能力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實踐。同時繼續加大力度培訓新生代農民工,進一步涵養農民工,使農民轉為市民的城鎮化過程,變為他們不斷提升和獲得城市生活與競爭能力的過程,有效地防止城鎮化過程中出現新的社會問題,促進了改革順利推進。重慶市委市政府把轉戶農民利益擺在第一位,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堅決防止損害農民利益,防止農民流離失所,防止出現城市貧民窟現象,確保農民帶著尊嚴進城,帶著財富進城。對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權及農房的農民,可立即由此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及購房補助,顯化其資產和權益價值,增加轉戶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特別是讓一些邊遠地區的農民退出土地后有經濟能力支撐社會保障,獲得和近郊城鎮征地相近的收益。在設計戶籍改革政策和推進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轉戶意愿,依法辦理,有償退地,完善社會保障,確保農村居民進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實際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整個制度設計上,重慶市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站在農民的角度考慮,真正激發了農民群眾的轉戶熱情,促進了轉戶工作順利推進。
(四)堅持依法運用市場杠桿是重慶統籌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
重慶的改革試驗在堅持“分蛋糕”的公平機制的同時,始終注重“做蛋糕”的效率機制。在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堅持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要素的自由流動,在自由流動中實現更大范圍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堅持運用市場杠桿建立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對農民相關使用權進行價值量化,讓轉戶農民受益。堅持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共同分擔改革成本,比如,市場主體參與地票交易、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參與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為企業職工繳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等,以政府投入牽引市場力量跟進,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確保統籌城鄉戶籍改革可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