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創意經濟考察報告范文
而我自己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參觀了位于paulas potterstraat大道上的stedelijk博物館,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現代博物館。里面正進行的是一個名為“up to now”的展覽,以“革新”為線索,透過裝置藝術、平面、制成品、音像等,展示從1970年代至今在衣食住行等領域的革新進程。感覺這個展覽的主題正好與荷蘭的現狀非常貼切,這個國度有飛利浦有喜力啤酒等傳統“老牌”,但你絲毫不會覺得他們的年老,反而越見越新;這個國度更有以庫哈斯為代表的荷蘭建筑設計師,荷蘭風格的新現代建筑早已讓人們忘記年老的風車形象。
第五站
巴黎,片葉
在我看來,如果阿姆斯特丹可以是創意經濟匯聚之地,那么巴黎更是一個可以最大效益地呈現的華麗舞臺——即便因為巴黎之巨大如參天大樹,而我只僅僅是摸到片葉而已。
是在烏云天氣進入巴黎的,那時候并沒有那種期待中突然給華麗之都擊中的感覺,泛著世界如一的大都市塵埃的郊區的平庸感幾乎讓我們懷疑。對于我們這一行從北歐、西歐一路走來的人來說,歐式風情已經不再新鮮,老房子、老教堂、王宮市政廳、老石子路,如出一轍,巴黎還有什么可以擊中我們?
一切懷疑從踏入貝聿銘創造的盧浮宮地下世界后散去。從玻璃金字塔透射下的光線竟是如此的晶瑩,真讓人不敢相信。難怪安藤忠雄會如此寫下:“滿載著古典裝飾而厚重的羅浮宮,透過這個可說是二十世紀最極致而巨大的玻璃,映照出其影響而互相輝映。就算代表著舊巴黎與新巴黎的這兩棟建筑,是以一種面對面的姿態聳立著,但我所見的絕不是一種‘對立’的畫面,而更涌出‘這才是建筑啊’的贊嘆與感動。我確信那是從二十世紀后半葉開始為引向二十一世紀所創造的新景致。”
“這才是建筑啊!”發自安藤之內心,聽來亦很讓人感動。
同為華人,我得為貝老先生致敬。在仍然還沒有中文導游指南的羅浮宮,在進入地下通道時,身為中國人的我絲毫不覺得羞愧,反而有種自豪的感覺。我們的法國導游也贊道:“人們通常以為貝聿銘只加了一個玻璃金字塔,實際上,他遠不于此,例如把羅浮宮原來的古城堡城墻在地下展現出來,提升了羅浮宮的歷史價值,僅此點便值得稱頌。”
羅浮宮呈現的是文明極致,蓬皮杜中心呈現的是現代藝術的極致,而創意經濟在巴黎的極致表現則可以由一家小店可以呈現一二,它是collete,位于羅浮宮外的ruest honore大街,超長單詞“styledesignartfood”串成的正是這家店涵蓋的內容。銷售時裝,但酷愛藝術,更像一家私人畫廊,可還有地下餐廳和書店,最厲害的是,總會有主題概念來正和包裝其銷售。熱愛以時尚方式發布的xelibri在發布新一季產品時,便選擇了collete,大玩party.簡直是創意經濟“圣地”的collete之妙處,我想,只有你親臨其境才能體會。
但對如此巨大的巴黎來說,collete也許還只是一葉小舟,在生生流轉的塞納河面前,又有誰敢妄稱“最好”?
有著多樣化而維系一貫底蘊的文化與生活形態,巴黎實在是自由創意人聚集的天堂城市。而氛圍才是創意階級最執意和在乎的,可惜我只有兩天半的時間呆在此處,實在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