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學科國培研修班的經驗介紹發言
1、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內涵發展。
XX年是高中新課改后首屆高考,樹立新的課程理念,適應新舊高考的對接是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指導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我們積極適應時代的變革,創造性地做好過渡轉型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增強工作主動性、預見性和前瞻性。
一是主動探索實施新課改過程遇到的新問題。①解決薄弱學科問題——我們采取縮短課堂時間,增加周課時節次。每節課縮短5分鐘,每周增加5課時,適當增加薄弱學科的周課時量。②解決程度懸殊問題——山區孩子文化程度差異性很大,我們采取自愿申報,分類編班,突出特長,行政調控的管理模式,有藝體特長班,實驗班,普通班。③解決興趣差異問題——增加儀器室、實驗室儀器、藥品,創建理化生史地五個探究室,增設了美術教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通用技術教室、體育訓練室,圖書閱覽室全天(包括雙休日)向師生開放,豐富多彩的選修課把學校變成了高中學生成長的樂園
二是積極推行高中學生評價制度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圍繞“新課程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一核心目標,積極開展高中學生發展性評價研究,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制定學科學分管理辦法,綜合素質評價管理辦法,研究性課程管理辦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全面發展。
三是認真落實新課程計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們根據國家和省課程設置的指導意見,開齊、開足必修課程,開好選修課程。實施“陽光體育工程”,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
2、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有效教學主要體現在課前教師的備課與學生的預習、課堂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的探究、課后教師的輔導和學生的鞏固。
一是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我校的規模小,平行班級少,而且各班的基礎也不一樣。因而只能語數外三科一科一個教研組,不同年級的教師集體辦公,理化生(理綜)、政史地(文綜)和體音美(藝體)設三個教研組,教研組的老師合室辦公。在集體備課上明確三點:①明確集體備課的目的,就是要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提高課堂教學的40分鐘效率;②明確集體備課內容,重點就是確立共同而有效的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突破策略、訓練強化策略;③明確集體備課的操作要領,注重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注重發揮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注重培養青年教師。同課頭兩人以上的倡導分角色備課,一人一科的獨立撰寫教案,教研組內一周一檢查,學校一月一檢查,使備課符合新課改的理念。
二是積極轉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學校大力倡導教師要以考綱定課堂標高,依學情調整標高,逐步推行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問題讓學生提出,內容引導學生總結,方法引導學生歸納。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促進者,使“課時”成為 “學時”,真正活躍課堂,切實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三是優化課堂的微觀結構。課堂結構既包括宏觀的結構,即一堂課的總體教學構想——教學流程,又包括微觀的結構,即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怎么進行,如何銜接,時間如何分配等等。我們的做法是:①每學期開展一次“課堂有效教學活動月”,校級名師做示范課,學科帶頭人和教學骨干做研究課,青年教師做匯報課,領導集中聽課(20節)。②強調課前預設與知識生成并重,知識生成重于課前預設。一方面我們引導教師研究不同學科、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另一方面我們鼓勵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基礎,調整好教案設計、作業設計,控制好授課的梯度、難度,不趕進度,穩扎穩打。
四是精選學生作業。我們要求老師選擇具有針對性、必要性、量力性和典型性的作業供學生練習。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和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布置不同層次的習題,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選習題,安排適宜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使學生既減輕了負擔,又能通過訓練,得到應有的發展。
五是改進課堂教學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教育手段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品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已成為教師的共識。①給全體教師配發筆記本電腦,方便教師學習、備課和上課;②開通省教育專網、101網校、學科資源網和北京四中網校,方便教師查閱資料;③新建了4個電教室方便師生就近上課。我們計劃明年開春給教室裝配電子白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