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的筆法
制。如果“物”與“志” 二者缺乏相似或相通之處,生拉硬扯,•那便 是敗筆。
托物言志,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直言不諱的表述(如“松樹 風格”),一種是曲折地隱晦地表達(“如梅病”)。后者,多半和寫作 背景有關系。三十年代初期,處在白色恐怖之下的瞿秋白要揭露黑 暗、宣傳革命,又要避開文網,作文不得不采取曲折的方式。《一種 云》借自然界的“虹”來象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為迎接“驚天動地的霹靂”,唱出了時代戰歌。1940年,夏衍寫的雜 文《野草》,歌頌“種子”的“氣力最大”,“小草”的頑強生命力, 說明“種子”的力量“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用“種子”、“小草” 比喻進步的事業和人民的力量,用“石塊”、“瓦礫”比喻壓在我國人 民頭上的侵略者和一切反動勢力。
3.說古論今
說古論今,通過評述古代歷史事件的經驗教訓或歷史人物的功過 是非來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以古為鏡,以史為鑒。或借古喻 今,或借古諷今,其宗旨是古為今用,為現實服務。《一個雞蛋的家 當》(鄧拓)借明代江盈科的《雪濤小說》的故事,曲折巧妙地批判 了五十年代后期社會上的左傾思潮。通過一個雞蛋的故事,諷刺今人 的心理,文章主要是為了說明:“只有真正老實的勞動者,才懂得勞 動產生財富的道理,才能夠摒除一切想入非非的發財思想,而踏踏實 實地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社會也為自己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
《晁錯之錯》(曾敏之)以古為鑒,總結教訓。文章指出:漢景帝 時代晁錯認識到封建諸藩的特權威脅中央集權,建議削藩,這是明智 的。但他沒有采取積極對策、分掌軍符與周亞夫并肩討伐、爭取削藩 的勝利。他只知獻策,卻怯于負責,由于沒有及時地鎮壓反對勢力, 終于“功可垂成而輒敗”。作者認為:“晁錯的失敗,不能不令人深 思。談改革,凡觸及有特權的勢力,就不能妥協畏縮,只有勇往直 前,采取針鋒相對的有效決策,才有可能保證改革獲得勝利。否則就
會半途而廢,貽禍自己,也貽禍國家。”《在毀譽的背后》(曾敏之) 首先講了齊威王時兩個地方官的故事:一個即墨大夫,經常受人詆 毀,但齊威王派人調查的結果是,他治理即墨縣“田野辟,人民給, 官無事,東方以寧。”他受詆毀是因為他沒有向齊威王左右的人行賄 買好。于是齊威王提升即墨大夫。而東阿大夫,經常受人贊譽,齊威 王同樣派人調査,結果是:“田野不辟,人民受餒。”東阿大夫受贊譽 是因為他向齊威王左右的人行賄買好,于是,齊威王下令把東阿大夫 殺掉。文章指出:偏聽偏信要不得,不勤于明察,以耳代目,就容易 受騙。齊威王聰明之處在于他能在毀譽之前冷靜思考問題,調査之后 判明是非,最后決定獎善罰惡。齊國之所以稱霸于戰國時代,是政治 清明、整軍經武的結果。作者認為,當前官僚主義到了令人不能容忍 的程度,整頓吏治,肅清官僚主義的危害性,看來要有齊威王的明察 與魄力才行,宰幾個“東阿大夫”以謝天下,才可以收到官場中“莫 敢言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