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的筆法
4.即事論理
即事論理,指面對一種社會現象(或自然景物)闡明一種觀點或 一個道理。這是自古以來的雜文筆法,針對性很強。古人有“即景會 心”(王夫之)之說,指的是只有對景物有親自體驗與真切感受才能 寫出真實感情。古人寫過許多即事詩文,面對現實生活抒發感慨。雜 文的即事論理與詩歌的即事歌詠有相通之處,都是有感而發。明代方 孝孺《指喻》先敘述鄭仲辨小疾不治、幾成大患的事實經過,說明不 使癖疥之疾發展為心腹之患的道理,闡明了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居 安思危的道理。郭沫若《銀杏》謳歌銀杏的美、真、善,“你的株干 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么的蓬勃,你的折扇形的葉片是多么的 青翠,多么瑩潔,多么的精巧呀!”文章又把銀杏和梧桐、白楊作對 比:“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蘢而沒有 你的莊重”。銀杏對寒風霜雪毫不避易,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 果實可以滋養人,木質是堅實的器材,落葉是引火的燃料,銀杏應當
稱為“中國的國樹”。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章,作者通過歌頌銀杏 來贊揚一種品格、一種風貌,即堅強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不正是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應當具備的品格嗎?表面寫樹,實際寫人,通 過寫樹來寫偉大的中華民族。這是以描寫自然景物來闡明作者的觀點。
5.因事見人
因事見人,通過對有關生活細節的分析評論,看出一個人的精神 風貌、道德情操、思想品格、興趣愛好、愛憎感情等等。《巴金先生 的曠達》(曾敏之)引出巴金關于生死的警語:“既然活著,要活得有 意義。生命不是單單領取,生命在于不斷的給予。” “空手來,空手 去,……只是文章還沒有寫完,心理焦急,坐立不安。”文間指出: 這些話充分反映了巴老領略人生機微所得的崇高悟性,所以他坦然地 說“空手來,空手去”,“已把后事安排好了”,外物已不足為巴老之 累。巴老晚年,不僅曠達,回顧平生也巳無愧。他是沒有為虛度年華 而悔恨的事了。他的等身著作,證明他的生命是不斷地給予,寫真 情,說真話。
明代黃姬水編的《貧士傳》講了許多古代有骨氣的人的故事,都 以因事見人手法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格。如其中一則:
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游,見路有遺金。公當夏五月,披羊裘負薪而過之。季子呼公取焉。公投鐮于地。
暝目拂手而言日:“子何居之高而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哉?”季子知其為賢者,請問名字。公日:“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字也。”遂去.
“披裘公”很有骨氣,很有志氣,以打柴維生,不拾他人遺物; 而“季子”以己之心揣度“披裘公”,妄圖與他共占這意外之財。它 寫出了品格有別的兩個人物,褒貶就在字里行間。
6.聯想成篇
聯想成篇,指由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由某概念 而引起其他相關的概念,進而闡明作者的觀點。聯想,是一種由此及 彼的思維過程,這中間必須存在合乎事理的線索。聯想可以分為:相 關聯想、相似聯想、相反聯想。相關聯想,目睹一事物想到相聯系的 另一事物,如老友相逢,想到當年的友誼;看到天安門的照片,想到 北京等等。相似聯想,目睹一事物想到相類似的另一事物。如看到擁 擠的人群,想到江河中掀起的浪潮;看到展翅的雄鷹,想到飛行在高 空的飛機,等等。相反聯想,即一種逆向聯想,如居安思危,獲得勝 利時想到失敗的教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