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思路
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方略,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建設現代農業為重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支撐,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保證,突出工業拉動、城市帶動、城鄉統籌、和諧發展,著力建設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創新型農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建設好創新型吉林農業
建設創新型農業,就是要把發展農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優勢產業創新能力,統籌集成創新能力,引進消化創新能力,科技支撐創新能力,體制機制創新能力,培育建設好創新型農業、創新型農村、創新型農民。按照這一總體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到末期,農業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年遞增6%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75億公斤的階段性水平;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比~年增長2倍,實現利稅300億元;畜牧業總產值達到775億元,比~年增長72%;園藝特產業產值達到363億元,比~年增長48.2%;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450萬人,比~年增長45.6%;農村城鎮化率達到52%。農村公共事業有長足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重點要在“五個一”上尋求突破
第一,創新思維方式,在“一轉多變”上尋求突破!耙晦D”就是要轉變工作思維方式,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在“多予”上下功夫;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統籌上做文章;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在工業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連續性又有創新力的工作路數!岸嘧儭,就是要按照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推進單一農業向復合高效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封閉型農業向開放型農業轉變。一是“糧變肉”。大力發展畜牧業,加速推進糧食過腹轉化,到末期,全省要有30%的糧食轉化為肉蛋奶。二是“小變大”。通過發展合作經濟、推進土地流轉和專業化生產,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整合成大規模、大生產,形成規模效益。三是“少變多”。通過大力推進糧、牧、多、特、加、勞全面發展,實現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轉變。四是“粗變精”。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精細種植業、精品畜牧業和精深加工業。五是“農變工”。通過加大對農民創業和再就業技能培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由農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轉變。
第二,創新工作方式,在“一策多法”上尋求突破。“一策”,就是堅決貫徹好黨中央、“兩個重中之重”的戰略決策。“多法”就是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目標,采取傳統創新的辦法、巧用科學的辦法、實際實效的辦法、統籌協調的辦法、政策保護的辦法,千方百計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一是在農業內部挖潛上下功夫。要把結構調整向縱深推進,把資源轉化為效益;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重大科研成果和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在農業外部拓展上下功夫。通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通過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多渠道、多途徑地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在開放聯合上下功夫。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發展會展經濟和訂單農業,加快與發達省份、地區和國家的農業交流與合作,推進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四是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地要切實落實好國家各項扶持“三農”政策,深入研究制定加大“三農”扶持力度的具體政策措施和辦法。通過政策扶持,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