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思路
第三,創新經營方式,在“一化多能”上尋求突破。“一化”就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這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多能”,就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把破解“三農”難題的多功能金鑰匙。它能夠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不斷解決農業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最終使我國農業走上現代化之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要抓好以下幾點:一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要堅持高起點、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向,集中扶持發展一批產品有競爭力、技術有成長性、對農戶和整個行業有較強帶動力的大型龍頭企業集團。到末期,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要達到200個,其中,100億元以上的特大型龍頭企業5~10個,50億元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50個。二是切實抓好生產基地建設。要按照標準化、專業化、區域化和服務系列化的生產要求,規劃建設好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三是積極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架起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緊密相聯的橋梁和紐帶。到末期,全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5000個。四是高度重視品牌開發與培育。要支持和幫助龍頭企業立足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通過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以質量打造品牌,以品牌開發市場,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到XX年,創中國名牌產品5個,力爭達到10個。
第四,創新組織方式,在“一統多籌”上尋求突破。“一統”就是通過組織創新,加強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力度,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多籌”就是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的優勢和主動性,合力興農。各級各部門都要整合本系統的資源要素,集中投向“三農”,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一是整合金融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財政投入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有利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融資體制,形成農村建設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二是整合城鄉資源,實現興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發展機制,進一步消除城鄉協調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改變城鄉發展差距過大的狀況。三是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進“三農”發展的科技創新、投入、管理和獎勵機制。四是整合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高度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千方百計構建適應我省現狀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五是整合衛生資源,著力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盡快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設。
第五,創新保護方式,在“一保多安”上尋求突破。“一保”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好農民利益。“多安”就是要通過對農民利益的保護,達到安民、安收、安企和安定的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千方百計整合社會保障資源,探索建立城鄉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二是要切實改變農民工就業環境。要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確保工資足額發放;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加強職業安全衛生保護;探索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三是要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要在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真正建立起減輕農民負擔的長效機制,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四是要高度重視實施農業保險。積極研究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分保和再保險機制、公共財政對農業保險的補貼機制,通過制定農業保險減免稅政策和設立農業保險風險基金等扶持手段,促進農業保險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