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思路
三是努力提高農民就業創業素質。要進一步加大“陽光工程”培訓力度,全年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達到40萬人,其中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15萬人。通過努力,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人數達到330萬人。要在京津滬等大城市進一步打響“吉林保安”農民工品牌。為此,在國家加大“陽光工程”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省里將增加配套資金規模。同時,市(州)、縣(市、區)政府也要進一步加大配套資金投入額度。
四是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這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措施。科技創新重點是良種培育、先進種養技術集成配套、農產品精深加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等新技術的研發,推廣標準化生產、超級稻、玉米大壟雙行覆膜栽培、地膜覆蓋、旱作節水等20項農業實用新技術。為此,省里將安排專項資金,加大這方面的支持力度。繼續搞好測土配方施肥、農田統一滅鼠、生物防治玉米螟“三項重大農業增產技術”的補貼工作,擴大推廣面積,增加補貼規模,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額度。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科學使用化肥,減少環境污染。進一步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普及。
五是加快推進農業市場化進程。要在重點規劃建設好糧食、果品、蔬菜、長白山特產、道地中藥材等大型專業化批發市場的同時,積極培育農村要素市場,不斷擴大農村內需。要大力發展超市、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物流業,提升農產品市場的綜合服務功能。要積極發展會展經濟,今年要重點組織辦好第六屆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等國內外展洽活動。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推動農業標準化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盡快形成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林業等四大行業標準體系框架結構;依托“金農工程”,整合信息資源,搭建農村信息交換服務平臺。
六是進一步提升農機化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今年起,省里將啟動實施67萬公頃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建設,加快推進農機化發展。為此,在中央繼續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的同時,省里要相應增加配套資金,主要用于農機具購置、農機合作組織發展和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示范區建設。
七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年進一步擴大“兩免一補”扶持范圍,兩年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年試點范圍擴大到24個縣。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補助、農村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同時,切實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增強發展活力。一是繼續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妥善安置分流人員。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穩定基層獸醫隊伍。二是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三是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和“鄉財縣管鄉用”財政管理方式,提高縣鄉財政自我保障能力。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公共財政原則,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支出比重。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選擇部分鄉村進行化解債務試點。四是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在保證資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小額信貸組織,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五是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六是繼續探索多種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此外,要繼續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搞好征地制度改革,繼續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務必防止農民負擔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