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的名詞解釋
第二,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第三,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因經驗的獲得而產生的;
第四,學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一種對環境的適應現象。
狹義定義
(狹義的學習,指的即是學生的學習)在各類學校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接受前人積累的文化經驗,以發展個人的知識技能,形成符合社會期望的道德品質的過程。
角度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既包括通過正規的教育和訓練獲得知識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經驗。學習的這種含義在日常用語和科學術語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傾向于行為主義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定義過分寬泛,不能確切地界定學習一詞的含義,而且,這樣的理解可以用來說明人類的學習行為,卻不適于解釋所有動物特別是某些低等動物的簡單學習行為。因此,他們給學習下的定義是“因受到強化的練習而出現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這個定義包括四個對于了解學習過程至關重要的要點:
第一、“較為持久的改變”。這就排除了因疲勞、饜足或習慣化而造成的動機和反應能力下降等臨時性的行為變化,這類變化都不屬于學習。
第二、“潛在反應能力”。這說明通過學習不僅發生外部行為的明顯改變,也出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內在的變化。比如因接觸某些對象和情境而使學習效能明顯提高的潛伏學習和無意學習就都屬于學習的范圍。
第三、“受到強化”。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最重視的關鍵部分,因為沒有強化(沒有無條件刺激伴隨或對作出的反應不給予獎賞)就不會有“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而且會使已經獲得的反應能力出現消退。
第四、“練習”。要學習的行為必須實際出現并經過反覆才會發生學習。當然,通過觀察和模仿而實現的學習也可以只有內在的變化而沒有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此外,強調學習要經過練習還可以把某些物種的先天傾向(如鴨類的印刻現象)和由機體成熟而引起的變化(如鳥的飛翔)排除于學習之外。
概念
(1)素普(thorpe,1963):
學習是通過由經驗產生的個體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過程。
(2)金布爾(kimble,1961):
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有關行為潛能的持久性變化。
(3)加涅(gagne,1965):
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而不能單純歸因于生長過程。
(4)威特羅克(eittrock,1977):
學習是描述那種與經驗變化過程有關的一種術語。它是在理解、態度、知識、信息、能力以及經驗技能方面學到相對恒定變化的一種過程。
(5)溫非爾德(wingfield,1979):
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或知識的較持久的變化。
(6)鮑爾和希爾加德(bower & hilgard,1981):
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種規定情境小的重復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7)潘菽(1980):
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