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習的名詞解釋
(8)張春興(1994):
學習是因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且維持良久的歷程。
(9)陳崎(1997):
學習是由于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10)皮連生(1997):
學習是機體通道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導致能力或傾向相對穩定變化的過程。
學習- 學派觀點
學習在教育學領域中,一般認為學習是人類個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它把學習當作一種社會活動來考察的。而心理學領域內大家比較贊成的是指人和動物因經驗而引起的傾向或能力相對持久的變化過程,它著重考察的是學習的心理機制。
行為主義:1. 動物的學習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2. 學習的實質就在于形成、強化與反應之間的習慣性聯結。3. 斯金納派新行為主義認為--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4. 學習就是條件作用,學習就是行為,至于思維也是一種能夠被分解和編制成詳細行為目錄的行為。它主要強調的是刺激——反應的聯結。
格式塔學派:學習的實質和目的不在于強化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而在于形成和發展“格式塔”(即形成和發展人的內在認知結構、完形)。格式塔強調的則是形成和發展“格式塔”。
建構主義: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學習過程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運用原有的經驗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既是個性化行為,又是社會性活動,學習需要對話與合作。學習發生于真實的學習任務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學習是自我概念的變化,是價值與潛能的實現。
出處
在中國,學習這一詞,是把“學”和“習”復合而組成的詞。最先把這兩個字聯在一起講的是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意思是,學了之后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復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信息、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信息(圖像信息、聲音信息及觸覺味覺等等信息)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想的含義。“學”是自學或有人教你學。“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學”偏重于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偏重于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
4、作用
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后天習得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里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