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 教案
同時,應該啟發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般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關系。
(3) 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引導學生在課外擴展閱讀范圍,通過查找、閱讀描寫黃山的散文佳作,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會通過同類題材不同寫法的文章的比較,加深對“參考閱讀”中的文章的理解,也掌握更豐富的表現手法。
參考答案: “相關資料”中提供的《黃山三天》、 《上天都》等僅是一種參考。
3 、相關資料。
黃山的傳說
據《黃山志》記載:上古時代,軒轅黃帝打敗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統一了北方以后,開始想求長生不老。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請教煉丹之術。浮丘公對他說: “煉成金丹,必資山水。山水靈秀,丹藥易成。 臣嘗遍歷名岳,唯黟山 ( 黃山原名黟山 ) 為神仙都會, 山高林茂,可資炭煉藥,靈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黃帝很高興,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來到山靈水秀的黟山,燒炭煉丹。經八甲子而成,黃帝吞下七粒后,身輕體爽,至溫泉沐浴時,白發變黑。于是天降白龍,三人騎龍升天而去。這段神話傳說雖然荒誕離奇,但是,由于黃山風光秀美,石怪松奇,雄峰插天,云霧繚繞,身臨其境,的確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這個傳說與人們的感受和遐想相合拍,因此, 即使穿鑿附會,也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到了唐朝, 由于統治階級推崇道教,又為了紀念軒轅黃帝,故天寶六年 ( 公元 747 年 ) , 由唐玄宗下令,將“黟山”改為“黃山”。
因為上述原因,黃山有關軒轅黃帝的“遺跡”很多,被稱為黃山三xx大峰之首的煉丹峰,相傳就是浮丘公為軒轅黃帝煉丹的地方。此嶺在黃山中部,海拔 1827 米。至今,石室之內丹灶尚存。峰前有曬藥臺,峰下有煉丹臺,皆呈紫色。臺上可容數十人。玉屏、天都、蓮花諸峰矗立臺前。古人有詩云: “一聲天上玉簫來,三十六峰花盡開。向夕軒轅招飲酒,騎鸞更過紫陽臺。”峰下還有洗藥溪,傳說,黃帝煉丹時常來此溪洗藥。有古人之詩為證: “紅泉聲里獨徘徊,帝子當年采藥來。怪道余香至今在,四時芝術有花開。”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李 白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仙人煉玉處,羽化留余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采秀辭五岳,攀巒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風吹我時來,云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回溪十六度,碧嶂盡晴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 黃松林 )
黃山紀游
宋 吳龍翰
咸淳戊辰十月既望,魯齋鮑云龍、古梅吳龍翰、足庵宋復一,來觀黃山。矗質登高,食胡麻飯,掏泉飲之,不火者三日。從者皆無人色,率不能從余,三人愈清狂。上丹崖萬仞之巔,夜宿蓮花峰頂,霜月洗空,一碧萬里。古梅譚玄,、魯齋誦史,足庵歌游仙招隱之章,少焉,吹鐵.笛,賦新詩,飄然有遺世獨立之興。次躡煉丹峰,過仙人石橋,酌甘泉,徜徉久之。次迂路游水簾洞,踏月夜歸,少憩,蘭若把酒臨風,對天都而酹之日: “吾輩與若為熟識,他年志愿俱畢,無忘此山” 。昔歐陽永叔、謝希深輩游嵩山,吹簫歌古調,吾輩唱酬之樂似之。退之登華山頂, 邑令百計取之得下。吾輩冒萬險,人跡所不能到,其狂又似之。然韓有詩,謝有書,以紀其奇也,吾輩可無一語留作此山公案 ( 《古梅遺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