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 教案
云谷寺沒有寺了,只留寺基,臺階前有一棵異蘿松,說是樹上長著兩種不同形狀的葉子。我們仔細察看,只見一枝上長著長圓形的小葉子,跟絕大部分的葉子不同。就絕大部分的葉子形狀和翠綠色看來,那該是柏樹,不知道為什么叫它松。年紀總有幾百歲了。
清涼臺和始信峰的頂部都是稍微向外突出的懸崖,下邊是樹木茂密的深壑。站腳處很窄,只能容七八個人,要不是有石欄桿,站在那兒不免要心慌。如果風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穩。文殊院前邊的文殊臺比較寬闊些,可是靠南突出的東西兩塊大石,頂部鑿平,留在邊緣作自然的欄桿,那地位更窄了,只能容兩三個人。光明頂雖是黃山最高處,卻比較平坦開闊,到那里就像在平地上走一樣。
我們就在前邊說的幾處地方看“云海”。望出去全是云,大體上可以說鋪平,可是分別開來看,這邊蕩漾著又細又緩的波紋,那邊卻涌起洶涌澎湃的浪頭,千姿百態,盡夠你作種種想像。所有的山全沒在云底下,只有幾座高峰露頂,作暗綠色,暗到幾乎黑,那自然可以想像作海上的小島。
在光明頂看天都峰和蓮花峰,因為是平視,看得最清楚。就巖石的紋理看,用中國畫的術語就是就巖石的皺法看,這兩個峰顯然不同。天都峰幾乎全部是垂直線條,所有線條排得相當密, 引起我們一種高聳挺拔的感覺。蓮花峰的巖石大略成蓮花瓣的形狀,一瓣瓣堆迭得相當整齊,就整個峰看,我們想像到一朵初開的蓮花。蓮花峰這個名稱不知道是誰給取的,居然形容得那么切當。
前邊說我們繞過蓮花峰的西半邊到文殊院,這條路很不容易走。道上要經過螯魚背。鰲魚背是巨大的巖石,中部高起,坡度相當大。鑿在巖石上的石級又陡又窄,右手邊望下去是絕壁。下了鰲魚背穿過整魚洞,那是個天然的洞,從前人修山路就從洞里通過去。出了洞還得爬百步云梯,又是很陡很險的石級。這才到達文殊院。
從文殊院繞過天都峰的西南腳,這條路也不容易走。極窄的路介在石壁之間,石壁滲水,石級潮濕,立腳不穗就會滑倒。有幾處石壁傾斜,跟對面的石壁構成個不完整的山洞,幾乎碰著我們的頭頂,我們就非弓著身子走不可。
走完了這段路,我們抬頭望爬上天都峰的路,陡極了,大部分有鐵鏈條作欄桿。我們本來不準備上去,望望也夠了。據說將要到峰頂的時候有一段路叫鯽魚背,那是很窄的一段山脊,只容一個人過,兩邊都沒依傍,地勢又那么高,心臟不強健的人是決不敢過的。一陣霧氣浮過,頂峰完全顯露,我們望見了鯽魚背,那里也有鐵鏈條。我想,既然有鐵鏈條,大概我也能過去。
我們也沒上蓮花峰。聽說登蓮花峰頂要穿過幾個洞,像穿過藕孔似的。山峰既然比作蓮花,山洞自然聯想到藕孔了。
現在說一說溫泉。我到過的溫泉不多,只有福州、重慶、臨潼幾處。那幾處都有硫磺味。黃山的溫泉卻沒有。就溫度說,比那幾處都高些,可也并不熱得叫人不敢下去。池子是小石粒鋪底,起沙濾作用,因而水經常澄清。坐在池子里的石頭上,全身浸在水里,只露出個腦袋,伸伸胳膊,擦擦胸脯,濕熱的感覺遍布全身,舒暢極了。這個溫泉的溫度據說能自然調節,天熱的時候涼些,天涼的時候熱些,我想這或許是由于人的感覺,泉水的溫度跟大氣的溫度相比,就見得涼些熱些了。這個猜想對不對,不敢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