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的講話
求一官半職,只不過是為了貪圖享受、揮霍浪費、應酬玩樂、醉生夢死,追求乃至沉湎于奢侈糜爛的生活方式。四是猜疑嫉妒的虛榮心態。一些年輕干部自我感覺良好,瞧不起其他同志,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干部,吹毛求疵,求全責備,或是在背后中傷,諷剌挖苦。看到別人能力超過自己,提升比自己快,就滿腹怨恨,造謠生事,打擊中傷,欲除之而后快。正是由于以上各種消極心態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極少數年輕干部私心邪欲極劇膨脹,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勾結或利用~勢力置他人于死地。近年來,在領導干部中已發生多起謀官害命或報復殺人案,就是這種消極心態帶來的惡果。 年輕干部要克服消極心理,使自己健康成長,在日常的工作實踐中,面對各種問題和誘惑,應該始終堅持自省、自警和自我調適這樣的積極健康心態,以防微杜漸,從而保證領導工作能順利開展。自省即對自己內心的審視,是一種自律心理,也是一種自覺的自我反省的精神。通過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進行自我評價,調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提升自我社會價值,達到自我完善。年輕干部經常進行自省,經常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黨和人民的要求,雖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就能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自警,就是自己警示和告誡自己不要違法亂紀,時刻牢記自己是黨的干部,不做任何與干部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自覺地把黨的事業置于第一位。自我調適就是要在遭遇挫折時自我勸慰,自我激勵。通過激勵和鞭策自己,自我加壓,負重奮進,從而樹立自己對工作和生活的信心,走出挫折。 關于年輕干部如何對待職務升遷,這里我講兩點: 首先,對待他人的提升,要保持平靜的心態,化壓力為動力。年輕干部看到同事、朋友被提升,不會也不可能認為事不關已,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關鍵是要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給以正確理解和對待。要認識到他人的進步和提升,除了組織的培養和關心外,同樣包含了其本人付出的艱辛努力。而這些努力和艱辛是外人所不能看到和理解的,其中的甜酸苦辣也只有本人可以體味到。所以,年輕干部不能用庸俗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提升,認為是機遇好或者走了什么捷徑。有一個道理是必須明白的,任何一個人的進步與收獲,都有其特點和努力。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下餡餅。如果缺乏平靜的心態和正確的理解,就會心理失衡,或者妒火中燒,或者埋怨組織,或者自暴自棄,甚至鋌而走險,以至誘發危險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說,看到他人的提升,年輕干部感到有壓力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化壓力為動力,激勵自己加強學習,扎實工作,做出實績,以求得施展才華的更大空間。即使是做出了努力,一時未得以重用,也應心無遺憾,只要無愧于組織和群眾,無愧于自己,便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其次,對待自己的提升,要保持謙虛的心態,化動力為責任。年輕干部得到組織上的提拔,一般都會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對于新的職務和崗位產生新的動力。但是,職務的提升是一個短時間的位置改變,其能力水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隨著職務的提升而提高,要說提升的恰恰是職責、權力和任務,是一種責任的提升。因此,年輕干部得到提升時,務必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和品質,化動力為責任,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謹慎用權;更加虛心學習,勤懇工作,團結同志,做出更大的業績,讓群眾信服,讓組織放心。同時,還要認識到自己被提拔,除了個人的主觀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組織的培養和信任,是群眾的幫助和支持。而且,年輕干部被提拔,只是組織上對其某個主要方面給予相對肯定,有時是在一種特定的政策和環境下選拔的,并不能說明被提拔的干部已經十全十美了,可能其本身仍然有許多的不足。隨著職務的提升,一些方面可能與職務的素質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所以,年輕干部如果不能保持謙虛的心態,不能正確對待職務的升遷,就會自傲自負,高估自己,認為自己的提升完全是理所當然,甚至還埋怨組織提拔遲了。那樣,就可能不理解組織和群眾的培養和幫助,就可能整日孤芳自賞,放縱自己,只為做官,不為群眾,辜負了組織的長期培養,辜負了群眾的幫助和信任,也會最終毀掉自己。 在這里,我還想特別談一談“懷才不遇”的問題。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西漢時期著名的政論家賈誼,年輕時以博學多才聞名,漢文帝本想破格重用他,但因遭朝中元老反對,只讓他做了少子梁懷王的太傅。此后,賈誼一直以“懷才不遇”自居,意志消沉,郁郁寡歡,最后因梁懷王墜馬身亡而悲傷殞命,年僅33歲。對此,蘇軾在《賈誼論》中評述:“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作為耶?”意思是說賈誼遇到了像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未能盡才而死去,照這樣說來,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的圣人,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嗎? 時下,一些年輕干部經常因為工作安排不滿意而心生“懷才不遇”的感嘆,要么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一味抱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么認為自己處世不夠圓滑,醉心研究所謂的“難得糊涂”之類的人生哲學,遇事三緘其口,見賢不思齊,遇惡不制止;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公然鬧情緒、使性子……凡此種種,不僅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還會加重個人的苦惱,降低其人格和形象。我認為,年輕干部在遇到個人意愿或專長與工作崗位發生矛盾的情況下,應該采取積極務實態度,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努力為自己創造用武之地。 對于年輕干部來說,成才的道路沒有坦途,每前進一步都會伴隨著各種困難、矛盾甚至挫折。而所謂的“懷才不遇”只不過是前進路上的考驗之一。在這一考驗面前,有的年輕人被壓垮了,也有的成了真正的人才。歷史上,因個人的專長沒有得到發揮,暫時無“用武之地”而發憤進取使事業成功者不勝枚舉。唐代的史學家劉知已20歲時就考中進士,然而他得意科場卻失意官場,在縣主簿這個“九品芝麻官”的崗位上任職長達19年。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自甘沉淪,而是“干一行,愛一行”,發揮崗位優勢,刻苦研究歷史,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史學思想。史書記載,“其掌知國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為當時所稱”,他本人最終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由此可見,年輕干部一時沒有適合自己的舞臺并不可怕,只要堅信路在腳下,并且付諸不懈的努力,就一定會從拼搏抗爭中奮起。可怕的是自己喪失了奮斗的信心,意志消沉,精神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