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的講話
喪,乃至終日陷入所謂“懷才不遇”的怪圈當中顧影自憐而不能自拔。所以年輕干部一定要走出“懷才不遇”的怪圈。 要走出“懷才不遇”的怪圈,首先應樹立大局觀念,自覺地以個人利益服從組織利益,將主觀確定的成才目標同客觀的時代需要和社會發展趨勢統一起來。年輕干部能否成才,關鍵是看他確立的理想和志愿以及奮斗目標是否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否符合國家建設的大局。如果一個人只是固守著一已之利,不愿意服從國家建設需要,不安心本職工作,或者脫離實際去確定個人的奮斗目標,那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取得成功的。 要走出“懷才不遇”的怪圈,必須樹立“從基層干起、從小事做起”的觀念,勇于克服“三氣”。一是要克服自命不凡的“傲氣”,擺正自身位置。心里不能老想著自己是個人才,須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二是要克服怕苦怕累的“嬌氣”,善于和基層群眾同甘共苦。不能說得多,干得少,更不能紙上談兵,只說不做。三是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書生氣”,安心基層建功立業。要善于從小事做起,深刻領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古訓。只有平時養成有條不紊的習慣,關鍵時刻才能臨危不亂,從容鎮定。 要走出“懷才不遇”的怪圈,必須樹立起終身教育觀念,善于發現自身存在的差距,不斷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要有超前意識和能力儲備意識,視眼下的坐冷板凳為充實自己知識、錘煉自己才干的絕佳機會,為在下一時段爭取用武之地營造人不可及的素質優勢。因此,一時的“懷才不遇”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虛度歲月、荒廢學習。 要走出“懷才不遇”的怪圈,必須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善于化被動為主動。自古以來,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大凡那些成就了一番事業的人,都能夠以自身的努力來適應周圍大環境,而不企望環境來適應個人。也正如我們要求所有的領導都不要對自己求全責備一樣,年輕干部也不能要求身邊的每個領導都成為“伯樂”,都具有慧眼識才的本領,而應在實際工作當中,以積極主動的工作姿態去展示自身“千里馬”的風采。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贏得“伯樂”的青睞和群眾的公認。 要走出“懷才不遇”的怪圈,還必須善于抓住和創造成才機遇。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到處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每個人都被許多機遇包圍著,只有你去發掘時,它才是存在的。年輕干部不僅要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去尋找和把握機遇,而且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創造機遇。一是要培養創新思維,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拓寬自身施展才干的天地。二是要開發創造力,通過新思路、新方法、新對策來解決新矛盾,讓自己的潛才轉化為顯績,那么你就會在社會的驚慕之中脫穎而出。 三、走出誤區、切忌浮躁、腳踏實地、突出政績。
有少數年輕干部,由于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常常陷入認識的誤區,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對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進步都產生了不良影響。為此,我特別想告誡年輕干部,要想使自己更好地成長進步、有所作為,應該走出以下幾個誤區。 —是走出“想高升就得找門路”的誤區。“任人唯賢”、“德才兼備”是我黨一向的用人原則,可總有一些年輕干部把這種原則視為虛設的“大道理”,不是想著怎么樣修身立德、學習提高和增長才干,而是把“想高升就得找門路”作為自己的升官之道。有這種想法的年輕干部往往在名利、權力和成就欲的驅使下,忽視了做官先做人的道理。一個干部只有公道正派、人格高尚,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擁護,進而施展才華、有所作為。如果只為做官,忘記做人,就會目無群眾、喪失原則,無志于立足本職崗位提高領導本領;如果只為做官,也許能風光一時,但最終會失去民心,延誤或葬送自己的前程。所以,年輕干部要走出“想高升就得找門路”的誤區,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是不搞人為的依附。不能為了晉升而想方設法討好上級,甚至在工作中遵循“兩個凡是”的原則:凡是上級說的全對,凡是上級做的全有理,遇事惟上是聽。二是不搞盲從和緊跟。不能把上級領導和一級組織混為一談,只看到上級手中的權力,而沒有認識到這種權力的真正所有者。在具體工作中,不能把上級的臉色作為自己能否晉升的晴雨表,把上級的武斷當作英明來維護,為其搖旗吶喊。三是不搞“感情投資”。不能為了走晉升的“捷徑”,把心思全用在跑門路、找靠山、編織“關系網”上,應把講感情建立在講事業、講公論的基礎之上。 二是走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誤區。年輕干部被提撥或晉升到更高一級的領導職務后,由于期望的目標得以實現,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種心理滿足感。但其中一些年輕干部從此就樂于維持現狀、安于中游,認為差不多就行了。有了這種心理,便只注重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把傳達文件當落實,把制訂方案算整改,把走馬觀花地轉一圈視為深入基層;有的當太平官的的心理嚴重,認為在新的工作環境里,工作只要推著干,不出事,沒亂子,就有政績,安于“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績不大年年有”;有的當“好好先生”的思想嚴重,對上級、下級窮于維護,對左右同事八面見光、四處討好,干工作畏首畏尾、因循守舊,遇事繞著走,生怕出現一點閃失和漏洞。像這樣只圖安逸和虛名、信奉所謂“明哲保身”的處世準則的年輕干部,又怎么能擔當起新時期黨和人民賦予的重任呢?又怎能去帶領群眾、服務于群眾呢?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實證明,有作為才能有地位。因此,年輕干部只有具備不惟名利、只想做事、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的崇高精神和豪情壯志,才能健康成長,進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的優秀領導干部。 三是走出“在這兒干沒啥意思”的誤區。作為年輕干部,如何正確處理工作范圍的人際關系,正視現實的工作條件,是更好地做好工作、更快地成長進步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后,較好地解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但也有一小部分年輕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偏差,時不時地在大家面前流露出“在這兒干沒啥意思”的言行,從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因此,年輕干部應特別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消除放棄和等待心理。放棄和等待心理是指年輕干部面對較差的工作條件所表現的不正常心態。所謂放棄心理,就是不愿意聽從組織分配,只想到機關去,不愿意到基層去,只想到有權、有“油水”的單位去,不愿意到“清水衙門”去,把工作環境看成是唯一的條件。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