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體育賽事電視轉播的現狀與發展
2 我國體育賽事電視轉播的特點
綜觀我國體育賽事電視轉播的發展,當前體育賽事電視轉播呈現如下特點:
1)比賽實況全程同步直播,充分發揮電視同步、快捷的優勢
由于電視的傳播速度快,現場性強,體育比賽的精彩過程與結果的懸念無疑最適合現場直播的表現形式。但由于技術條件限制等原因,早期的體育比賽并不能完全做到現場直播。以中央電視臺為例,1982年世界杯足球賽的小組賽都是在香港從衛星收錄下來,編成每天一小時的錄象帶,用飛機帶到北京,工作人員到飛機場去取帶子,晚上播出。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和電視臺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觀眾對體育節目欣賞水平的提高,使得體育賽事現場直播成為體育賽事電視轉播的主要手段。以最具有代表性的足球比賽為例,如下表所示,從1991年到1995年,中央電視臺在直播時數上呈增長態勢。
1991--1995年中央電視臺轉播足球比賽錄象和直播的時數及直播構成比
年份 錄象
(小時) 直播
(小時) 直播夠成比
%
1991 176 37 17.37
1992 137 60 30.46
1993 297 52 14.90
1994 513 237 31.6
1995 46 177 79.37
現場直播可以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達到傳播過程與事件發生同步,能夠滿足廣大觀眾隨時了解比賽進程,第一時間得知比賽結果的知情欲。因此現場直播已經成為體育賽事轉播中的首選手段。
2)轉播項目不斷拓展
早期的體育賽事轉播僅僅限于觀眾所熟知的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項目,以及有我國運動員參與的一些賽事,如乒乓球世界錦標賽、亞運會、奧運會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國外的高水平比賽越來越吸引體育愛好者的目光。中央電視臺陸續進行了歐洲頂級足球賽事、nba等比賽的轉播,這些高水平賽事深受廣大體育愛好者的歡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高,他們也加入了這些高水平賽事,使得關注這些賽事的觀者日眾。孫繼海加盟曼城隊后,使得關注英超的球迷增多,為此,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繼在每個周末轉播德甲、意甲后,又增加了英超賽事的轉播。近年來,國外盛行的一些運動項目也開始為我國觀眾所關注。如賽車、水上運動、拳擊、網球、健美等。電視臺也逐漸迎合這些觀眾的欣賞口味,增加了對這些賽事的轉播。除了對競技體育的關注,一些觀賞性強的體育賽事如體育舞蹈大賽,冰上明星表演賽也受到了歡迎,特別是女性觀眾的親睞。
3)播出時數迅速增加
早期的體育賽事直播數量有限,例如1982年在西班牙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杯足球賽,中央電視臺只對部分重要場次做了轉播。這顯然滿足不了球迷對世界足壇最高水平賽事的欣賞需要。從1986年阿根廷世界杯開始,中央電視臺開始全程轉播世界杯足球賽。對于亞運會的轉播也是一個例子。下表列出了中央電視臺采訪和報道近五屆亞運會的情況。
中央電視臺采訪和報道近五屆亞運會簡況
第十屆
1986年 第十一屆
1990年 第十二屆
1994年 第十三屆
1998年 第十四屆
xx年
記者人數(人) 59 54 149 238
報道時數
(小時) 170 280 503 300 300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央逐年派出參與亞運會報道的人員不斷增加,報道量也不斷加大。1996年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的開播,使得體育節目在播出量上有了大幅度提高。1996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體育節目達到6600小時以上,約占1996年中央電視臺年播出節目總時數的12%。
4)制作觀念不斷突破,重視運用影視藝術規律豐富熒屏
隨著中國電視業整體制作水平的突飛猛進,體育賽事轉播的水平也不斷提高,電視臺對體育賽事的轉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90分鐘本身,也不局限在讓觀眾知道比分是幾比幾,使體育比賽的轉播逐步遠離簡單機械的反映,體育賽事的轉播越來越重視現場感的營造,重視與受眾的雙項交流與互動,同時還增強了服務性,使其最終成為主動的富創造性勞動的藝術作品。具體而言:
a) 重視現場感的營造,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
現場直播的審美意義在于它的共時性,觀眾與媒體共同經歷正在發生的事件的過程,共同應付偶發事件,極大的滿足人的親眼目睹、親身經歷、共感共震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以中央電視臺對xx年韓日世界杯的轉播為例,在這次的轉播中,9個eng小組穿梭于20個賽場進行隨隊采訪,被采訪的教練、隊員、球迷面對鏡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客觀上似乎在與電視機前的觀眾單個交流,而實際上很容易讓觀眾參與到事件中去,感覺自己仿佛被帶進現場,心理距離被拉近,除此之外,每場比賽前,《我在現場》的出鏡記者介紹自己在現場所能看到和聽到的以及賽前場地狀況,觀眾席,天氣等非比賽因素,突出了現場的參與感。同時,在有中國隊參加的三場比賽以及半決賽,決賽中,都在比賽現場設置了評論席,將演播室搬到了比賽最前沿,現場評論員黃健翔和張路在現場解說評論比賽,最近距離的感受現場球迷的營造的氣氛,最近距離的觀察球員,教練的表現。他們把這些來自現場的信息介紹給觀眾,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