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思考
(三)知識的內化
教的秘訣在于“度”,學的真諦在于“悟”,它依賴于知識累積和深思熟慮。而現在學生學習的最大問題常常在于缺少“悟”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悟”,將所教內容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智慧。
1.互動學習: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相當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初步認識”,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可在課堂上組織一次別開生面的“涂色比賽”,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生發一張空白紙,要求一分鐘內涂好顏色,哪一組在規定時間內涂好的人數最多即為優勝。小組內先展開討論,然后開始比賽。其中一組不到一分鐘全部涂好,而另外一組則大多數學生尚未涂好。勝負一出立即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質疑爭論。學生在尋找、探究勝負的原因所在,老師讓獲勝組的同學將作品全部舉起,再讓失敗的同學將作品展示一下。兩相對照,同學們發現獲勝的秘訣是“所涂面積要小得多”。由此面積大小問題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同時小組成員互幫互助,共同研究的效果也呈現在眼前。
2.拓展思維:“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為了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一題多解,求異求新。如在解決問題“一段布長144米,需8天織完,那么6天織了全長的幾分之幾?”時,多數學生可能列出(144÷86)÷144=3/4,但常常也會有個別學生列出6÷8=3/4這樣一個簡單的算式。教師此時可以采取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討論的策略,經過學生討論得出第2種解法更簡便、更獨特。討論所留出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是學生內化知識形成自己認知結構所必要的階段。上述小學數學學習的三個階段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在連續中呈現階段性特征。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感到,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的三階段落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只有逐步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中改變過來,讓數學課堂“生動有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