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云南現代化發展與文化轉型簡議
一、云南現代化歷程中文化變遷的特點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然涉及文化的變遷和內在價值轉換,對此,我們首先需要關注云南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文化變遷所具有的特點,進而才能深入認識文化轉型對云南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1、文化變遷的自在性。新中國成立前,云南各民族的發展呈現“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國家政權的指導下,經過60余年的發展,云南實現了社會性質與社會制度的跨越,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云南社會實現了歷史的進步與民族的繁榮。而這種國家和政府主導的變遷方式,由于各地在納入現代化發展時的起點不一,導致云南各地現代化發展的水平和能力不同。加之變遷過于急進與快速,國家主導的新的社會、政治管理模式和生產方式、信仰系統等文化因素,與云南各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的碰撞沖突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和表現,導致傳統文化中的自在性因素過分強大,文化變遷的超越性和自覺性明顯不足。
2、文化變遷的被動性。追溯歷史,云南現代化的起步并不是以工業化為內在推動力和邏輯的現代化發展結果,而是在西方列強槍炮逼迫下的被動防御,這樣,原有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是靠一種外來的新文化的沖擊才能進入文化的懷疑和批判時期。這種外源式文化變遷對文化的更新和合理化要求呈現外在性,文化主動適應變遷的能力不足。
3、精神文化變遷的滯后性。精神文化發展滯后于物質文化,這是后發展國家和地區共同具有的特征,在云南也有明顯體現。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層面上逐漸萌生出自覺的主體意識和價值觀念,這是一種強有力的文化發展趨勢。而在全社會商品化浪潮的影響下,人們開始向以實用主義為中心的物質文化的大膽追求,在精神文化領域的現代性啟蒙和文化建設則相對滯后,也就是說,云南在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引起文化的自覺轉型,沒有造就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和諧的精神文化。
二、云南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制約因素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由于云南文化變遷所呈現出的自在性、被動性和精神文化的滯后性,云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出來,使云南的現代化建設一定程度上陷人了文化困境。
(一)特有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云南人的生存方式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特定生存環境、氣候條件、住房、飲食等決定了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境遇,同時會在特定人群的信仰、社交方式、理想、道德觀念等方面有著典型的表現。
1、“壩子”地形造就了云南人封閉、狹隘的生產、生活方式。云南省山地占94%、壩區僅占6%。全省大于1平方公里的壩子共有1589個,零星分散的“壩子”,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狹小的經濟、文化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由于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等原因,壩子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限制了社會化大生產的開展。人們與外界交流溝通少,形成了安于現狀、知足常樂、孤立封閉的思想認識。
2、山地地形制約著人們互動交往的空間。云南省坡耕地所占比重大,l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到了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4.92%,面積達4206.88萬畝。山大、坡陡、人口密度低,城鎮化發展進程緩慢。云南的城鎮化率雖然已從xx年的29.5%提高到xx年的36%,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但與全國相比,云南城鎮化水平仍然較低。人們散居于大山之中,村寨規模較小,人員缺少流動,互動關系頻度很低。長期以來,由于一些山區山勢險峻,人們即使有少量的剩余產品需要交換,也因路途遙遠、運輸困難而受到阻隔,人們之間普遍的交換與交往較少,在思想觀念上自然就缺乏勇于創新、大膽嘗試的現代商業意識。
3、氣候生態的立體形式滿足了自給自足的生活需求。云南的山地地形常伴隨著立體氣候生態,使得一個較小的地域內可以提供不同的物質產品,滿足了生活中基本的需求,加上交通困難,就不會刺激人們產生強烈的交換欲望,形成了云南人的非經濟性價值觀。而且,云南傳統的家庭生產中存在著普遍的兼業化特征,i~p/i,農戶在小規模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經營間隙,或多或少地進行著一些如紡織業、小商業、小手工業等其他優勢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這種兼業化使農戶日常生活之需通過自給自足的形式得以滿足,從而大大加固了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商品交換的發展,不僅使人們互通有無,而且會促進各種信息的交流;商品交換受到抑制,也就抑制了信息交流,以及新的技術、知識、思想的傳播。
(二)封閉、分散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云南的傳統文化模式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限制了人們之間的互動交往,使得云南的小農經濟生產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小農經濟的穩定性模糊了行業分工,抑制了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形成,形成了云南產業不強的發展軟·146-肋。而彼此隔絕的、封閉的、分散的傳統生存方式,則形成了由經驗、常識、習俗、天然情感等構成的自然主義、經驗主義的傳統文化模式。維系這一文化模式的日常生活往往以家庭為本位,從而形成了特有的發達的血緣性社會結構和文化。自然主義、經驗主義的傳統文化模式表現出如下特點:1、傳統文化的自然性,即給定性、穩定性、持久性、保守性等。傳統社會的生存方式是富于地方性的,費孝通認為,農業社會人和空問關系上的不流動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即村和村之間關系上的孤立、隔膜和封閉。①特定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使云南人的活動范圍存在著地域上的限制,區域間的接觸較少,不僅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生活圈子,缺少改變現狀、超越現存生活狀態的沖動和激情,形成了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居安思危、奮發圖強的意識不強;因循守舊、狹隘封閉,創新改革、開放合作的意識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