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云南現代化發展與文化轉型簡議
2、傳統文化的經驗性。即重復性、習慣性、常識性等。由于日常生活缺少交流和改變,各種經驗、習慣成為調節日常生活、支配日常行為的基本圖式。在云南的許多山區,人們完全可以固守前輩人的生活指南,社會文化必然是一種變化甚微的“前喻文化”②,老一代傳喻給年青一代的不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還包括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公認的生活方式以及是非觀念,這樣,也就阻礙了文化的創新和突破,造成云南人精神懈怠,改革創新的能力不足。
3、傳統文化的人情化特征。在傳統社會,日常交往通常是在相對封閉和狹窄的空間中進行的,具有血緣關系的家人、親屬,或具有地緣關聯的鄰人、朋友之間基于血緣關系和情感成為特定的交往圈。云南至今依然保持著人情化和情感化的文化圖式,依靠情感化因素維持社會交往的程度較深,沒能建立起自覺、理性的社會關聯。
(三)傳統文化模式孕育的文化精神制約著云南的現代化發展自然性、經驗性和人情化的傳統文化模式孕育的文化精神在云南現代社會活動和社會運行中仍然在發揮著影響。它與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科學、知識、信息等為主要內涵的理性主義文化模式相沖突,并深層地制約著云南的現代化發展。
1、社會活動和社會運行的自然性、經驗性特征。
當前,云南的市場經濟發展遭遇了傳統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生存方式和保守文化觀念的阻滯,面對的不是簡單的市場經濟機制不完善的問題,而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文化機制缺失的問題。具體說來,從表面看,我們已經從產權制度、市場體系、交換原則、產業結構等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方面構造市場經濟體制,但在深層次上,我們的市場經濟體系還沒有形成一種內在的理』生的文化邏輯,還繼續被傳統自然性的、經驗的文化邏輯所支配。突出表現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生產力要素調動不充分、活力不足、發展滯后。同時,在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領域,非理性的市場經濟運行必然伴隨著經驗化的、低效率的行政管理體制,缺乏大膽創新的思路和對策。
2、社會活動和社會運行的人情化“潛規則”。人情化的文化模式,不僅依舊在廣大民眾的交往行為和社會活動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依舊在社會活動的運行機制中發揮影響。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不斷提升,公民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社會公平正義得到更好保障。傳統以家庭為本位、“家國同構”的政治體制和由血緣關系和裙帶關系支配的社會交往模式已經改變了。但是,在云南社會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運行機制中,人情化的文化模式也的確作為重要的“潛規則”發揮著規范和解釋功能,這種“潛規則”的存在和功能的發揮表現為傳統的人情文化模式對理性化、法制化、契約化的現代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擾和影響。
三、云南現代化過程中推動文化轉型的途徑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云南傳統的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文化模式仍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至今依舊是云南現代化發展面臨的深層的文化阻滯力和羈絆,在傳統文化模式不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情況下,需要對原有文化進行改革,自覺地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
1、構建云南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機制。文化轉型中,新文化模式的確立會從根本上改革不合理的舊體制,從而為社會的運行提供一種新的運行機制和體制。現代化進程使人從憑借著經驗、常識、傳統習俗等自在的文化要素和自在的生存狀態,進入到依據科學、理性、知識、信息等自由自覺地和創造性地生存狀態。構建云南民族文化轉型機制,需要突破外源性、國家主導式的文化變遷方式的影響,沖破自在性文化的羈絆,以更大的“文化自覺”④構建云南文化轉型的內在機制。這種自覺的文化轉型機制表現為,自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間存在一種張力和沖突,形成自覺的文化對自在的文化進行超越和批判,并且用新的更能發揮人的自由創造本性的文化要素來取代舊的文化要素,以此構成文化轉型的深層驅動力。
2、推動工業化進程,促進云南區域文化精神的提升。現代工業文明取代傳統農業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社會化大生產取代了傳統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這不僅是生產方式的變革,而且內在地包含了文化模式的轉變。在新一輪發展中,云南省要努力調快調強第二產業,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強省戰略,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所形成的現代化大生產及普遍的交換與交往,可以使云南人擺脫封閉保守的日常生存方式,培育改革意識、創新意識和效率意識,必將為云南社會發展注入持續的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