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朦朧詩的藝術表現力
2.3通感
通感是不同感覺的互相溝通和補充。作者為了更形象生動地描述某個物體,調動多種器官,使讀者能夠盡情體會,從而達到無與倫比的藝術效果。這在當時,朦朧詩人已經能夠十分純熟地運用。
舒婷的《落葉》中“殘月像一片薄冰/漂在沁涼的夜色里”。
“夜色”如何,是視覺上的效果,它很黑、很暗。這樣的月色,給人心里上的感受是凄清的、涼的。視覺轉換成觸覺,這樣一句話,從客觀景物直插到內心體悟,擴大了內涵,帶給人更多的回味。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中“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聲音是聽覺的,“閃閃爍爍”是視覺的。因為聲音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有相似之處。讀者想想,那看不見的聲音“閃閃爍爍”,是不是很曼妙呢?2.4藝術變形西方現代派的藝術綱領宣稱“準確描繪不一定是真實的”。直覺、幻覺、錯覺,瞬間感覺印象很容易產生變形,而變形的關鍵則在于作者主觀感受和客觀真實的對立怎樣巧妙地變成“無理之中的有理”。
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樹旋轉起來/繁星拼成了萬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動”。詩人喝醉了,景物在詩人眼中都起了變化。桉樹旋轉;繁星從天上下來了,走進手中的萬花筒中;不是月光浮動,而是石路在浮動。這是詩人心態的體現,情緒的流露,感覺的外化。這種獨特的描寫,所帶來的獨特的藝術效果,在獨特的寫作背景下,倒是“真實”的描繪,牽引著讀者進入詩人的獨特的內心世界。
上文是現代朦朧詩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