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風廉政教育
大家知道,民意是檢測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和辦法舉措好不好的晴雨表。近年來,中央紀委會同有關部門每年在不同的10個省(區、市)進行萬人隨機抽樣調查,結果表明, 2002年,有74%的群眾對反腐敗工作表示認可,比1996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69%的群眾認為腐敗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得到了遏制,比1996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68%的群眾對反腐敗斗爭有信心,比1996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今年五六月,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在除西藏、中國臺灣、香港、澳門之外的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黨風廉政建設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9.1%的群眾認為腐敗現象已在一定范圍內得到遏制,78.7%的群眾對反腐敗斗爭抱有信心。這些結果說明什么?說明廣大老百姓對反腐敗的滿意度在不斷地提高。在這個問題上,即便是一向對中國反腐敗抱有成見的、總部設在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組織在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腐敗狀況評估排位中也能反映出來:1995年在41個國家中我國是第40位,倒數第二位;1996年在54個國家中我國是第50位,倒數第五位;1997年在52個國家中我國是第41位,倒數第12位;1998年在 85個國家中我國是第52位,倒數第34位。所排的名次是逐年上升的。事實表明,廣大干部群眾對反腐敗斗爭的成效是認可的,滿意程度在不斷提高,對反腐敗斗爭的前途也越來越有信心。
2、保持高壓態勢,嚴查徹辦大案要案,腐敗蔓延泛濫勢頭得到有效控制。
反腐敗為什么艱難?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場“權力者”對“權力者”之間的斗爭。大家知道,對于刑事犯罪分子,可以一個“嚴打”接著一個“嚴打”,“有權的”對付“沒權的”,事情總是好辦一些。對付有腐敗問題的權力者遠非這樣簡單,他手中也有權,有“一幫”人,有雄厚的腐敗勢力,有豐富的官場經驗,有牢固的關系網,一句話可以用權力對抗權力。
如廣東湛江、廈門遠華腐敗案和遼寧沈陽腐敗案,腐敗分子不是一個人二個人,而是一窩人、一串人;不是普通的小官,都是掌握當地要害部門的高官、大官……盡管這些都是“地方上的腐敗分子”,從理論上說應由“省級”去管,然最終的“領導”卻是中央級的,結果當然是毀滅性的,“一網打盡”,很是徹底。
近年來的反腐敗斗爭,不僅呈現出過去從未有過的力度和氣勢,而且在其內容和質量上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將反腐敗與打擊黑惡勢力緊緊地連在一起。大凡熟悉世界腐敗發展歷史的人都知道,“黑道”(犯罪惡勢力)向“紅道”(權力)和“黃道”(經濟)的滲透,建立彼此的利益共同體,是個普遍規律;而在一個權力腐敗泛濫的社會中,權力腐敗者也會主動地與黑社會勢力“聯手”’以獲取更大的“利潤”,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也并不例外。如震動中外的三個腐敗大“黑道”和“黃道”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的典型。這幾年來這“三股惡勢力結合”的規模和組織程度盡管還沒有像意大利黑手黨那樣成熟,卻顯示了以下一些特征:一是勢力的發展越來越快,有的甚至控制了一個地區;二是侵蝕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它已經滲透到多種領域;三是對社會的危害越來越厲害,國家財產幾億、幾十億、幾百億遭受侵占。因此,怎樣在中國不讓“三股道結合”像意大利黑手黨那樣發展成氣候?怎樣更有效地開展反腐敗斗爭?怎樣最大限度減少犯罪惡勢力、腐敗惡勢力對中國社會的危害?應該說,在這一個問題上這幾年來不僅走出了有力堅實的一步,而且還是有成效的。一是極大地打擊了腐敗分子的囂張氣焰,二是使腐敗現象蔓延泛濫的勢頭得到控制,三是消除了腐敗惡性化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