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區經濟社會發展展望
據統計,目前在我國投產的外資企業達23萬家,外資企業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54%,在出口最多的機電和高新技術兩大行業中,外資出口比例分別高達68%和85%。
另有數據表明,目前外資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27%,產值占29%。中國吸引外資稅收占工商稅收總額的百分之20.5%,是所有稅收中增長最快的。
外資企業也為中國2300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可以說,外資企業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今后,這一支柱的比重還要更大,領域還要更廣,形式還要更多樣。近年來跨國企業在華設立了四百多家研發中心,產業鏈逐漸向國內延伸,產業聚集效應正在形成。
(三)天津市經濟發展狀況
1、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總量規模仍然較小。2003年,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非典疫情沖擊、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我市經濟取得顯著成績。2003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38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5874元,折合3126美元,圓滿完成“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目標。天津市gdp增幅比北京高4個百分點,比上海高3個百分點。但是總量僅為北京的2/3,為上海的1/3;財政收入450億元,比北京少142億元,相當于上海的1/6。工業增勢強勁,重工業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主動力。2003年工業完成增加值1027.79億元,增長20.1%;完成工業總產值4049.61億元,增長26.1%。工業增長速度高于上海、北京等市。總量與北京持平,相當于上海的1/3。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明顯擴張。全社會投資1046億元,增長29%,增幅比上年提高13.9個百分點,遠遠超過上海12%、北京18.9%的增幅。但投資總額為北京的1/2,上海的2/5。
2、外向型經濟成為拉動天津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利用外資保持較高增幅。全年累計新批三資企業941家,增長15.3%;合同外資金額35.13億美元,增長74.3%;實際到位16.33億美元,增長62.9%。制造業招商引資占主導地位,合同外資額21.54億美元,增長94.7%,占全部合同外資額的61.3%。服務業利用外資保持較快增長,合同外資額13.28億美元,增長48.6%。來自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德國、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合同外資額分別增長1~4.5倍。外商企業增資踴躍,全市增資企業達到382家,增資總額10.95億美元,其中外方增資額9.23億美元。
與北京、上海相比,利用外資的增幅大大高于北京和上海,但是在利用外資規模上仍然有較大差距。合同利用外資額超過北京、但只相當于上海的1/3,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北京低5億美元,相當于上海的2/7。
3、濱海新區的地位更加突出。經過近10年的建設和發展,濱海新區已成為全市最大的經濟增長點,積聚了強大的發展后勁。全年濱海新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70億元,增長20%,占全市的40%。實現工業總產值2133.21億元,增長30.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4.08億元,增長65.2%,占全市的45%;外貿出口89.87億美元,增長24.8%,占全市外貿出口的62.5%;合同外資金額24.46億美元,增長58.2%,占全市合同外資額的69.6%。天津開發區綜合指標在全國開發區排名第一,天津保稅區四項主要指標名列全國保稅區之冠。天津港的發展尤為迅速,港口吞吐量達到1.62億噸,增長25.4%,其中集裝箱吞吐量301.5萬標準箱,增長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