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簡介
a用新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b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主動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e 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
f終身學習的能力。
為了適應社會的激烈變化和競爭,必須要具備上述能力。但僅靠現有的學科課程很難形成這些能力,只有通過積極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形成這些能力。
第三、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已經習慣了單純的從書本上學習知識。開設這門課后改變了長期以來恪守的接受性學習方式,使學習者處于一種主動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狀態。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并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只要我們積極投入其中,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含義: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表明了學習活動中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是在學校教育和集體教學的環境下進行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幫助”,而不僅僅是“傳授”或“教導”。教師主要職責是創設一種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情境和途徑。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學習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如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實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實和問題。中小學生的“研究”從研究過程說,大多并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一般是對已有科學研究成果的“再發現”,通過這種形式和手段,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表明了學習的基本內容。這包括學習中如何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開研究的結果等等。
在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多地從教學的角度來考慮相應的課程,教材,教法等問題。由于教育目的,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因此,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必要補充。
從一個方面來說: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結論的過程。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兩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輔相成。強調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不好,而是因為我們過去過多地強調了“接受性學習”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實際上作為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