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簡介
三、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1、課題的選擇確定----2、課題的研究實施----3、課題的完成與成果展示。
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步驟:
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資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資料----提出論點或假說----撰寫研究報告----自我評價。
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步驟:
確定研究課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和驗證假設----實驗并記錄數據的現象----處理和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自我評價。
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流程為:(11個步驟)
1、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2、個人選擇題目,同學自由組成課題。
3、小組選舉組長,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題論證。
4、明確課題研究方向,共同設計課題研究方案。
5、專題報告,通過方案課題,研究方案評審。
6、小組獨立開展研究,教師負責監控,指導。
7、教師組織課題組之間交流,推動課題研究。
8、撰寫研究成果,進行個人和小組總結。
9、班組展示,同學評議。
10、答辯會、年級報告會。
11、教師評定成績,總結。
其具體的實施中,(見武南鐵中《研究性學習》的“目錄”部分)有相應的“選題意向表”,“研究活動記錄表”,“實驗記錄”,“訪談表”,“調查情況記錄表”,“外出活動申請表”,“課題組成員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較完整的學習過程。
四、研究性學習中幾個方面問題的說明
(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與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歸納起來有四點:①綜合性②開放性③探索性④實踐性。它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要解決的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具有以下六個主要目標:
⑴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⑵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學會分享與合作。
⑸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⑹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個主要目標中,最能體現出來的一點,也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會做人”,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或目標),因為在研究性學習中,許多課題的實施需要進行外出調查活動,外出調查研究是研究性學習必須經過的過程,從而搜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學會做人”中通過外出調查學生有“十個學會”;
1、學會自信
許多學生害怕面對陌生人,在公共場合不能應對自如,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性的壓抑,即所謂“克已”有密切的關系。而調查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通過調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實例略)
2、學會堅強
外出調查,學生們會體會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很多人是懷著愉悅的心情出去,卻帶著滿肚子苦水回來,幾乎每位學生都會有失敗的經歷,但在失敗中學會了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