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代表團赴歐洲十國考察報告
歐洲的城市建設注重細節。交通信號燈都設置于人視線平行的位置上,不像國內必須仰視才能看到燈光。老城市的動力系統和照明系統多固定在沿街的墻面上,有效的減少了道路的破挖和街面的柱桿。路燈并不華麗,幾乎沒有多頭的華燈。建筑屋頂的雨水收集系統十分完善,房檐滴水在歐洲是不存在的,樓頂上的雨水全是通過水槽輸進排水管直接排到地下的。城市小街小巷、人行道及廣場的地面大多采用小方型石塊鋪筑而成,呈圓形放射圖案。這些都是城市的細枝末節,可唯其小,卻真正地反映出歐洲人做事的切合實際和精到細致。
歐洲的村鎮建設看似毫無章法,絕無布局的零亂擺設,朝向無南北,占地無大小,地勢無高低。但細細來看又覺得甚得自然之法,舍棄了人工的有序而取其自然無序;舍棄了人工的嚴整而求其自然靈動。房子或沿路而筑,或隨坡而建。村落掩映在花樹之間,外圍或是林木莽原,或是碧綠的、毫無雜色草的綠地。那種自然的燦情,簡直可以把你的肺腑照亮,任何沒有去過這些國家的外國人,都不會想象出這些村鎮仙境般的美妙。同時,不由得讓你對村鎮規劃建筑師的匠心獨具肅然起敬。
(二)人文氣息濃、環保意識強
文化歐洲。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興盛,到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文學、藝術的共同繁榮,對歐洲的城市建設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漫步在歐洲的城市街道上,街景和建筑物上寫滿了文明、藝術和知識的歷史,似乎是在閱讀一部生動的歐洲人文發展史詩。許多我們所熟知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家的雕像或矗立于街頭,或嵌凸在建筑物上。僅意大利的佛羅論薩城,就可以看到點燃文藝復興烈火、追尋自由與科學曙光的達.芬奇、米開朗其羅、拉斐爾、但丁等四大杰出人物的光輝形象。米開朗其羅的傳世之作“大衛”雕像也赫然于街頭。
梵蒂岡的圣彼德堡教堂、法國的巴黎圣母院分別花費了16XX年和180年才完全建成,這些教堂的建設周期雖然分別經歷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但從建筑來看,好象是一個建筑師、一班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我們無論從建筑教堂的用料、施工工藝、雕塑與繪畫藝術,還是整體建筑風格,都像是一氣呵成,看不出任何不連貫的地方,哪怕是一個細節。從歐洲的這些教堂建筑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歐洲各地到處可見不朽的建筑,其柱梁是石頭做的,其墻壁是石頭做的,其屋頂是石頭做的,室內裝飾大部分還是石頭做的。這些建筑所有的細節都特別的講究,比如500多年前建造的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每一塊的繪畫都十分科學,色彩是那樣純正和鮮艷。比如圣彼德堡有數不清的大理石雕像,每副雕塑人物的眼神、面部表情、皮膚紋理都栩栩如生,連所穿衣服的皺紋都十分逼真,據說這些大理石雕像每件作品的雕刻都耗時在五十年以上。在瑞士的盧塞恩,滿街都是中世紀的教堂、塔樓、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每座城市的古建筑都鑲著一塊銅牌,銅牌上記錄了何年何月何人誕生在這座樓上,記錄這座樓房歷史上有何功用。意大利的羅馬城,XX年前的古神殿和斗獸場巍然屹立。完好的保存著古城,清晰的透出古城的歷史。通過考察,我們深切感受到,記住歷史的方法可以是文字,但城市及其城市擁有的建筑,更能讓人感動。歐洲的城市是一部充滿文化智慧和令人愉快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