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調查報告
我們的發現非常與眾不同:病灶細胞團的發育幾乎完全取決于蛋白質的攝入量,而與黃曲霉毒素的攝入量沒有關系。
我們通過很多不同的途徑證實了這個發現。首先是我的研究生斯科特•阿波頓33以及喬治•多內夫34的研究工作證明了這一點。經黃曲霉毒素啟動后,用20%蛋白飼料飼養的大鼠,其病灶細胞團的生長速度比用5%蛋白飼料喂養大鼠的病灶細胞團的生長速度要快得多。
我們給兩組大鼠不同劑量的黃曲霉毒素誘發癌,同時飼以標準的基礎飼料。在這樣的實驗條件下,這兩組大鼠在癌啟動階段接觸的致癌物水平是不同的。然后在癌的促進階段,我們給接觸高劑量黃曲霉毒素的大鼠飼以低蛋白飼料,而給接觸低劑量黃曲霉毒素的大鼠飼以高蛋白飼料。我們想知道,如果實驗動物在開始接觸到高劑量的致癌物質,低蛋白飼料是不是能夠抑制高劑量致癌物的影響。
我們的實驗結果再次讓人大吃一驚。接觸較高水平致癌物的大鼠,飼以5%的蛋白飼料時,病灶細胞團要少得多;而接觸低水平致癌物的大鼠,飼以20%的蛋白飼料后,病灶細胞團要多得多。
我們在此找到了一條規律:病灶細胞團的發展,盡管在最初的啟動階段取決于接觸致癌物的劑量,但實際上在癌的促進階段,受到膳食中蛋白質攝入量的調控。蛋白質攝入量產生的效果要超過致癌物對細胞的影響,與開始接觸到的致癌物質劑量多少沒有關系。
得到這些實驗結果后,我們設計了一個更有說服力的實驗。病灶細胞的生長可以通過給予不同劑量的蛋白質來進行調節,并實現逆轉,這種效果在病灶發展的各個階段都可以觀察到。
這些實驗還證明,我們的身體能夠記住早期致癌物質對身體的侵襲,盡管這種作用可能會因為低蛋白膳食的抑制作用而處在休眠的狀態。接觸黃曲霉毒素后,黃曲霉毒素會給機體留下“記憶”。盡管攝入5%蛋白質的膳食能夠抑制住黃曲霉毒素的作用,但是9周后,在20%蛋白膳食的影響之下,休眠的癌細胞可能會蘇醒,形成癌變的病灶細胞。簡單的說,我們的身體有記憶功能。說明我們過去接觸過致癌物,并引發少量的癌細胞。盡管這些癌細胞處于休眠狀態,但是如果我們以后攝入的膳食營養有問題的話,這種癌細胞則會被再“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