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學校文化
各位領導、各位同道:
我沒有資格站在這里說話,所以不好意思。但領導安排了,我又必須完成任務,所以我又不得不站在這里。今天不敢講得過于認真,估計大家不會喜歡;也不敢講得太“水”,因為領導會認為我不尊重他們。那我就講一個半認真,我就講個老題目《淺談學校文化》。談“文化”似乎成了近十年的一種時髦,吃飯叫飲食文化;喝酒叫酒文化(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品茶叫茶文化(自古佳茗似佳人,品茶猶如品佳人,所以我喜歡品茶);方便叫廁所文化(有飛機場男廁所冠名為“聽雨軒”,女廁所為“觀瀑亭”,還加一付對聯:多少帝王將相相在此忍氣吞聲,無數貞烈素女為它寬衣解帶);連嫖娼也講文化,叫“青樓文化”(妻不如妾、妾不如姬、姬不如偷……)。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地方,當然要講“文化”了,所以我也趕一趟時髦,淺談學校“文化”。那么,什么叫“文化”呢?
一、什么叫學校文化
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文化:
《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據專家考證“文化“一詞的出處大概就在這里。其意思是觀察天文,可以知道時令的變化,根據自然規律進行耕種;觀察人文,可以知道社會發展,根據共其規律教化人們,達到社會和諧。
《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解釋有三種含義:
1、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分布地點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紋口文化等。
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如“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
我們所說的學校文化中的“文化”是第一種意思“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
中國臺灣學者龍應臺說:“什么是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是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扔掉,還是彎身而過?一只滿身是泥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視力不好的人與他并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不會攙扶那人一把?他怎么從賣菜的小販手中接過找來的零錢……這些都投射出一個人的文化。所以,著名作家梁曉聲說:“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是不需提醒的自覺;是約束條件下的自由;是替他人著想的善良。”有些人是有知識無文化,而一些長者無多少知識卻很有文化。文化對于一個人來說就是他的氣質、風度、智能、品行的總和。對一個單位或集體來說文化就是它的品位、品牌、口碑的總和,是這個單位的基因或靈魂。(一提城管,人們馬上就會想到霸道、無素質、欺軟怕硬等聯系起來。)
什么叫學校文化呢?
學校文化是指校園物理環境所體現出來的文化意蘊和全體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出來并為大家認同和共同遵守的價值觀、行為準則、行為模式的總和。校園文化不等同于學校文化。它只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學校”是“種”概念,“校園”是“屬”概念。校園文化主要指學校的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這猶如“企業”是“種”概念,而工廠、公司是“屬”概念。我們說企業文化,而不說工廠文化和公司文化一樣。更不能以校園文化來取代學校文化,那樣就本末倒置了。校園文化可以復制,有錢即可,用“打造”就能夠實現;而學校文化是不能復制的,要用“建設”,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
二、學校文化包含的內容
1、環境文化:是一種外在的、外顯的文化,即所蘊含的文化硬環境如校園建筑、布局、校舍內部的陳設、布置、校園的綠化、美化等。它是承載學校文化的基本條件和基礎。
2、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傳統、習慣和學校師生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制度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它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內容。
3、精神文化:指學校辦學思想、辦學品味、辦學特色、師生的價值追求等的集合體。它是學校文化的核心。
三、學校文化建設的初步探索
(一)因地制宜,著力打造學校環境文化
人們都說“人杰地靈”,我要說地靈方使人杰,環境陶冶眾生。學校選址最理想的是遠離喧嘩的鬧市,山青水秀,幽靜的地方。比如,古代的書院,大多建在這些地方,著名的六大書院無不如此,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但現實往往不允許,尤其是小學必須符合《義務教育法》“地方各級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的規定,小學生年齡小,上學、放學遠了不方便,附小、三小、二小生源爆好,倒不完全國為是管理就有多到位,教學質量就有多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三所學校正處在人中集中的中心地帶。而一小、四小、佐橋、星光、蜂蜜小學生源相對不足,主要是居住人口不集中,如果把附小搬出去老百姓會有意見,唯一的辦法在原址擴建,才能解決超大班額問題。附小現在的班額是平均85。所以,學校選址除了從理想狀態考慮,還要因地制宜。學校的建造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并非迷信,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據說大學建筑專業要把此課列為選修課。它的主要理論是“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寧愿青龍高萬丈,不讓白虎一探頭”。大門被稱為“氣口”,是吐故納新,吐濁納瑞的地方,不要被高大建筑所阻擋,不要堆放雜物,不能置放垃圾桶或垃圾坑。也不能一條直路直通大門。大門要盡量氣侲一點,大小要符合門徑尺的尺度。要開門見紅,即見喜,給人以精神的振奮;開門見綠,即有春機盎然之氣。附小環境基本符合風水之要求, 附小的大門前有“照”—街道(金馬街,有水才有靈性)后有“靠”—青山或高大建筑物,后有教育局,這就是學校最大靠山。右邊的青龍“慎思樓”(六層)遠遠高于右邊的白虎“博學樓”(四層),這個布局就象母親懷抱著嬰兒,給人以平安、安全之感。附小雖然只有18畝,但我們巧妙設計,花草樹木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合理,力爭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綠”。學校大門的門聯是中國當代文化巨匠郭沫若撰聯,省書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手書的“一代英雄從小看,滿園桃李向陽開”。大門的右側墻壁上的鍍金銅字是小平的“三個面向”,這是學校工作的指導方針;左側墻壁上是知名作家張毅先生創作,蘭亭獎獲得者著名書法家陳敦良先生手書的《致仁師附小的孩子》的寄語。文化石上是知名書法家萬耀宗先生的篆書“小學大雅”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目標。“慎思”樓頂矗立著十四個黑體大字“一筆一畫寫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的校訓。還掛著一幅對聯:“講禮儀重修養書香校園添錦繡,樹新風促和諧文明教壇增光輝”突出了每年學校工作的主題;樓道上懸掛著催人奮進,讓人警醒的名言、警句。教室處面墻壁上掛有按黃金比例裝裱的師生名家書畫作品。學校各辦公室的布置獨具匠心,充分體現了各自的職責和學科特點。各班教室布置簡潔、溫馨、各美其美。實驗室、微機室、舞蹈室、圖書室設備齊全,充分使用。教育局、進修校地盤化撥給附小后,我們設想進行改擴建,首先將進修校、教育局公房全部撤除,在進修校沿山邊小青瓦修一排高大氣派的72間教室的綜合樓,將底樓設為風雨操場(約1600m2)完全能夠解決附小平均班額85人的超大班額問題。以后再撤除私房,騰出學生活動場地。在綜合樓上裝修學術大廳、圖書館、藝術陳列室、“教工之家”等。改造學校大門,建文化長廊和宣傳櫥窗。若干個雅致的花園,像公園一樣把花草圍起來,安上木凳,讓學生能親近花草、樹木,能聞到花香,能為學生遮蔭。在改擴建的同時可以考慮在附小的操場下修建地下停車場,緩解城區停車壓力,又具經濟價值。待附小徹底改擴建完成以后,學校環境的育人功能才能比較完美地發揮。學校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能忽視,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以為校園文化就是學校文化的認識是片面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育局長到一所農村學校視察,這所學校有六個園:花園、竹園、茶園、菜園、果園、豬園。學生和教師都參加這六個園的勞動與管理。校園里四季都飄溢著花香,師生經常品嘗自己種植的蔬菜、瓜果,學校每月宰兩頭豬,改善師生生活……校園生機盎然,看到這些,局長非常興奮。這時,校長對局長說希望撥點錢,在學校建一座雕塑和一排宣傳櫥窗。聽了校長的話,局長對校長說:“學校的這六個園就是六座有生命的雕塑;六個園就是沒有框框活的宣傳櫥窗;這六個園就是學校的文化,首先把這六個園建設好,學校文化就在這里面了。”其實評估一所學校除了看學校那些顯性設施,標志物外,更應看學校特點和隱性教育功能。我們建設美麗的校園環境不是給領導者參觀都看的,是給師生受教育“用”的。那些喊口號、擺樣子、中看不中用的東西要盡可能少些。(我在心里發過誓,學校內部堅決不寫一副迎合當前政治的標語,但許多時候做不到,比如“三讓一樹”,毫無意義,說的都是廢話,全省各地當年都寫,還不斷召開研討會,我就不寫不參加這樣的會),有些擺設的東西看似漂亮,不能深入人心,沒有教育功能,其實不是學校文化,而是文化垃圾。成都的一些小學就熱衷于搞這個東西,找一個所謂的專家來策劃,再把策劃交給一個什么文化公司去施工,有一個什么詩意學校把杜甫的詩寫來全校到處都是,辦公室、會議室、樓頂活動室好多老師都摘錄了兩句詩用條幅掛出來,我仔細看了,有些詩都寫錯了,條幅全是電腦上做的且是同一個字體,但簽上了自己的大名還蓋了印章,這在書畫界是要鬧笑話的。一個不足10平米的書屋擺幾把椅子,放上幾支毛筆就掛個什么詩社的名字,全校幾千學生就在這里活動起來了?校長的講話稿都是專家幫助寫的,每次去聽介紹全是一模一樣的,就是這個講稿可以去全國各地講,除了這個就講不出來了,校長文憑還高得嚇人喲,什么清華、北大研究生,其實初始學歷和我一樣是個中師生。我參加省上小學校長提高培訓時,組織我們去看了一所彭州很有名的一所學校,學校大門上方用木板寫了這樣幾個字:“和而不同,同而不和”,解說的老師對我們說,這是他們的辦學理念,我問她是什么意思,她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又去參觀學校的圖書室,圖書室的門口寫了一副對聯是繁體字:“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我問她怎么念,她說認不到,我只笑了笑,在書桌上放了許多很漂亮的書簽,給我們介紹全是學生自己設計制作的,我們信以為真,結果我們出了校門,在街上的小攤子上看到到處都是這種書簽。我一直認為這是在造假,我認為學習別人要學他們的精神實質不能學表面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教育無用,鬧命傷財。我敢肯定地說,在中國可以完全有經濟實力復制幾所哈佛和劍橋大學的一切物理環境包括文化符號,甚至超過這兩所學校,但是在現目前中國就辦不出半所哈佛和劍橋來,因為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不能復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