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學校文化
6、學校要充滿家的溫馨
在學校同志間要有春天般的溫暖。提倡大家在節日時一句問候,生日時一個祝福,生病時一聲安慰,困難時一份幫助,取得成績時一句祝賀。師生間要有親人般的溫情。教師要走下高高的講臺,走進學生的心靈,給學生親人般的關愛。古人稱學生為“弟子”意思就是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子女一樣來對待。人與人的交往要“真”只有“真”才能構建真正的“和諧”。什么叫“和諧”?說文解字把這兩個字說得很透徹。
7、重拾信仰
有人說中國人似乎什么都不缺,就缺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信仰馬列主義,這是中國人現目前共產黨倡導的主流信仰,在主流信仰的同時,我認為還可以來一點《憲法》規定的“宗教信仰自由”,這對構建學校和諧是有益的,比如佛教的“因果報應”,基督教的“天下一家”,道教的“清靜無為”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人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神靈、敬畏祖宗、敬畏法律,無敬畏之心的人是無法無天的。我是在各種場合有意無意地向教師灌輸這些教義。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校如有一至二個信佛教或信基督教的或道教的,這個學校會少有矛盾和很少有人際紛爭。
8、給教師搭建成功的平臺
把教師低層次的欲求轉化為高層次的欲求。我在1989年暑假讀過馬斯洛的一本書《論發牢騷》,他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愛的需要(或歸宿的需要)、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人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后就要向高層次的需要進發。當人們的欲求得不到滿足,就要發牢騷,低層次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發的是低級牢騷,高層次的欲求得不到滿足發的是高級牢騷。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發的是低級牢騷那說明這個社會不發達,如果大多數人發的是高級牢騷,那么這個社會就很文明很發達,于是他主張整個社會的人都發高級牢騷。現在有一個很潮的話叫價值引領,我的理解就是把教師低層次的需求轉變為高層次的需求,引導大家實現自我價值。年初我們根據教師的實際規定上過關課、合格課、優質課、精品課,每年舉行一次總結表彰,把精品課上傳到學校網站;從今年開始每年學校要搞一個“十佳教學能手”賽,學校或聯系社會機構給予重獎,在校內櫥窗張貼名師照片和簡介,請電視臺做教師專題片;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競賽和進修提高;學校開展活動讓有特長的教師展現自己的風采。學校要想辦法讓教師感到自己有價值,感到成功的喜悅。每學期,學校都要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單項優秀的學生給與獎勵,每屆畢業班師生們自己動手制作一本精美的畢業紀念冊,校長在畢業紀念冊上題寫寄語,校長每年要獎勵品學兼優和學有特長的學生一個筆記本并寫上激勵的話語。(20年后,附小會以你為自豪。)
9、考究學校活動的文化品位:
學校的活動尤其是全校性的活動要有文化品位和文化意蘊,不能表面看還可以,深入下去卻沒有味道,尤其是大型活動,語詞表達要句斟字酌,各個環節都要精雕細琢,每一個節目都要力求精彩,對師生要有正面影響和受到潛意默化的熏陶。比如,XX年大型書畫展的前言寫得就有一定的詩味和對師生、家長、企業家都有激勵作用。從一個活動大體也能看出這個學校的品位和檔次。去年的“七彩陽光”體育運動會也有一定的品味。
10、開展國際教育文化交流,豐富學校文化內涵
教育是沒有國界的,相互學習借鑒能夠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提升辦學的品味。附小與新加坡華民小學在XX年就結為友好學校,新加坡政府每年為附小師生訪問華民小學提供人民幣5萬元左右的補助,前年學校又與馬來西亞的州立華文小學結成了友好學校。每年與這兩所學校都要組織師生相互進行教育文化交流,交流時間一周左右,每次我們都要派至少一名學校中層干部帶隊5位教師和30名左右的學生到這兩所學校與他們的學生一同學習,我們的老師要給他們的學生上數學和華文,他們來的學生也要到班上與我們的學生一起上課,他們的老師來給我們的學生上英語和手工,學生與學生之間結成對子并邀請對方到家中做客并保持長期的聯系,這種跨國界的友誼是很珍貴的,正如華民小學的威廉校長說:“他們今天是學習上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是工作或生意上的伙伴”,學校領導和老師每次都要就教育、教學、管理進行深入的研討。每次雙方還要表演豐富多彩的節目,每次活動結束,很多學生、老師都是依依不舍的。說實話,這種交流比在國內的任何交流都有意義得多,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人都很較真,[蓮山課~件 ]不像我們國內那樣喜歡搞形式主義。通過交流我們的師生被這兩國較高的文化程度所感染,給了我們很多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