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學校文化
一個學校辦學應有特色,一個國家的辦學也應該有特色,菲律賓是個窮國,(美國占領50多年,西班牙占領200多年)但菲傭在全世界很受歡迎,菲從小學開設家政和英語課,菲傭粗活細活都能干,粗活從電燈安裝,搬煤氣,購物等都能做,細到你可以把工資全部交給她,她不僅把你的生活安排得很科學很有趣味,而剩下的錢拿去幫你投資增值。德國的職業(yè)技術教育搞得很好,德國從四年級就開始分流,德國的制造業(yè)在全世界第一,制造的東西非常精密。美國注重創(chuàng)新和動手操作能力,美國從小學起開始讓學生作課題。日本強調軍國主義思想教育,每任首相都要參拜靖國神社,從幼兒園起就要進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的教育培養(yǎng)。日本歷來都是野心勃勃的侵略他國的本性從來就沒有改變過。澳洲和新加坡重視開放教育,所有大中企業(yè)、機關都要熱情接待學生實習、鍛煉。而中國卻講封密管理。我們認為辦學特色的鑄造是幾年、幾十年堅持的結果,不能急功近利,我們附小選擇了禮儀教育,因為全體學生、教師都能參與,既可教育學生又規(guī)范自己,還會影響家長,進而凈化社會。基于這個認識,XX年5月我們學校派4名教師至北京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了禮儀培訓,后又請四川著名禮儀專家張婷旺教授來校培訓全體教師,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利用暑假組織20余位骨干教師編寫了禮儀讀本共6冊。把禮儀排進課表(校本課程處理),安排了專兼職教師,每周由此政教處專門檢查。把禮儀特色教育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以研究促實踐,用實踐給研究提供翔實的第一手材料。今年5月可望結題。
3、煥發(fā)師生的精神面貌:
1、學校師生的精神狀態(tài)、精神風貌是學校發(fā)展的晴雨表。提倡學校師生統一著裝是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給人一種整體美,給人一種神圣感和使命感。
2、師生精神要飽滿,朝氣蓬勃。好動、好玩是兒童的顯著特點之一。學校要充分尊重兒童的天性。在不越矩的前提下,讓他們盡情地跳、盡情地玩、盡情地喊都可以。山東有一所小學的課間活動搞得很有特色,課間學生都跳繩(叫“繩彩飛揚”,一人一根繩,集體跳,單個跳花樣,兩人舞多人跳,多人舞1個人變換花樣跳,即鍛煉了身體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花樣跳繩搬上了舞臺)。許多行業(yè)都要求員工微笑服務,教師上班也應要求微笑服務,一個教師面帶微笑,激情滿懷地走進課堂學生的情緒就會受到正面影響,營造出愉悅和諧的心理氣氛,讓學生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相反,課堂氣氛就會沉悶壓抑、學生思維不活躍。
4、學校要有一股陽剛之氣
當前小學是陰柔有余而陽剛不足,城區(qū)小學尤為嚴重。這于兒童人格的健全是有缺陷的,近些年造就了一些“女兮兮”的男學生,不能吃苦,經受不起任何挫折。男人就叫夫,何為“夫”就是頂天立地的人,就是捅破天的人,人要有責任感,要有擔當,尤其是男人。附小鑒于此認識,就堅持在體育課中開設了武術課,每天做一套武術操(自編),開辦了少年軍校(一個年級一個年級地進行訓練,每周四下午兩課時)。開辦了交警班(每天上學、放學在學校周圍值勤)、國旗班等,這既能體現學校的精神風貌,也有利于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yǎng)。《易經》講陰陽調和,中醫(yī)也講陰陽調和,學校也應講陰陽調和。這不是迷信,是有科學道理的。
5、矯正師生不良心理:
獨生子女和隔代教育,留守兒童成為教育不易破解的難題,現在的城市學生還出現了部分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簡稱“獨二代”,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患,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是教育的應有之義。附小設立了心理輔導室,去年派兩人去四川大學培訓了一年,學費和差旅每人花了幾千元,給他們的目標是必須考取國家級的心理咨詢師證。教師由于工作壓力和職業(yè)倦怠,不少人也存在不良心理,學校一是盡力減輕其工作壓力,給教師減壓松綁,少搞形式主義,不擺花架子。(我很不贊同成都一些小學的做法,把簡單的工作人為地無限復雜化,一堂課要寫教案、學案、引案、教學手記、教學反思,“同課異構”,教兩個班數學的教師,不同的班不允許同一個教案,下課鈴一響,教師馬上要去站樓道,許多時候教師連“方便”的時間都沒有,教師疲于奔命,腦袋整天都是昏乎乎的,這不是在教書,這是在受折磨。有教師把教本當成學生的作業(yè)本罵一通;罵后才知道是自己的,把學生的性別當成姓名的最后一個字;把別班的家長叫去批評一頓,領導表揚的句子比別人短了些或詞句比不上別的上檔次也要找領導麻煩,……)對教師的心理問題一是要與教師多溝通,許多時候一句真誠的問候,一句善意的玩笑,一場小的牌局就能化解矛盾,好象這就是管理學上的“私密交往”原則。二是多開展集體活動,這是緩解工作壓力、溝通感情的最佳方式。每年的三.八節(jié)、重陽節(jié)、春節(jié)我們學校均要開展全校活動,每年各年級組學校還要解決每人幾百元的教研活動經費,由年級組自由活動安排。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學校允許教師一學月可以調休1天,便于教師集中周未與家人、朋友作短期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