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查基于金融危機下的農地流轉契機及其策略
4 相關策略
4.1 勞動力轉移渠道
提倡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渠道大致可歸為以下四點:一、以創業帶動就業。知名“三農”專家謝德體就曾表示:“引導回流農民進行二次創業非常重要。”我們知道,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多年在外營生的農民工多具有一定的資金儲備和市場意識、掌握著一定的技能,若是能把組織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工作和鼓勵大學生回家鄉自主創業的工作結合起來,將返鄉農民工的優勢與大學生豐富的知識、掌握新技術的聰明才干進行優勢互補,必能淋漓盡致地發揮低端勞動力與高端勞動力的結合優勢,也利于人力資源與其它生產要素的配置。鼓勵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同時利用好國家及地方對自主創業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地創出現代化特色農業企業。二、提倡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引進資本、技術,引入外來的高端農業企業進行一體化生產,抑或作為外地企業的原料生產基地,大面積規模生產。政府抑或農民組織(譬如土地股份合作社)需要做足引進資源的宣傳工作,結合當地土壤、氣候、植被等相關的環境信息,總結出本區域的農業優勢或特色,避開不利因素的影響。在雙向選擇的過程中輔以政策上的優惠,增加企業來當地投資的吸引力。隨著其它生產要素投入的追加,對勞動力的需求自然也就逐漸帶動起來。三、加強對鄉鎮企業的扶持力度和中小城鎮工業園區的開發,促進就近轉移就業。支持環保高效、就業容量大的鄉鎮企業發展,以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為引導,合理、重點開發中小城鎮的工業園。以往當地的閑暇農民多愿意選擇沿海的城市作為自己打工的地方性選擇,許多中西部城鎮工業園區里的企業常常處于缺工的狀態。借此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東南沿海眾多企業的時機,加快中小城鎮工業園的發展,大量吸納具有沿海氣息、競爭意識較強的農民工為園區所用,借機調整城鄉和區域間的經濟布局,壯大縣域經濟、提高城鎮化水平,促使資金、人才和項目合理向內地中小城市轉移,有利于合理經濟布局的形成和農村人口就地就近轉移。四、勞動部門加大針對求職農民工的技能提升培訓,增強農民工的自身實力,減少農民工擇業的盲目性,為他們重返大城市的打工生涯指明方向,做足準備。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給城市建設注入了無窮的活力,加大城鄉一體化改革,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讓他們在為城市的繁榮做出貢獻的同時也有條件為自己贏得良好穩定的生存發展空間。
4.2 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途徑
為了促進農村發展以及農民的就業、增收,我們還應在以下若干方面多加嘗試:首先要考慮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和增收潛力。
(1)努力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根據國內外市場的多樣化需求,提高農業的集約化、精細化水平,加快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生物質產業、旅游農業,譬如,從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的農業觀光園、農家樂到實現“城市農民”的市民農園—對廣大市民來說,是一種集生產、運動、體驗和享受田園生活樂趣于一身的生活方式,對部分農民而言,目前一畝土地的收入還不及盤活用地公司化運營時給的地租,而且還能獲得其它勞務的收益,例如受聘在工作日幫著照看園里的作物,如此一來,有利于較快地增加農民的收入,所以深受市民、農戶的歡迎,只是更適合于大城市郊區有選擇性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