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封信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例如,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和思想時,家長個人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成長。所以,除了用榜樣或故事(而不要用說教!)來教導孩子以外,家長還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與自己所倡導的行為相反的事情。
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對價值觀的選擇就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對待誠信、正義等問題方面,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相當多的矛盾和負面的例子,家長自己可能也不是特別堅定。如果把這樣的思想傳遞給孩子,他們就很難擁有正確、堅定的價值取向,當他們走向社會后,就很容易在現實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中國家長,教育孩子時,眼光要放長遠些。中國已經走上了國際舞臺,我們要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被一些負面的例子所干擾,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好的父母能為孩子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他們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才給以建議和幫助,他們更善于引導孩子,善于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期望或價值觀。
培養善于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個“應試教育”的學習環境里,我們很難完全忽視孩子們的課業成績。但是,孩子在這樣環境里面臨很大的壓力,我們需要更多地體諒他們,不要總是將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加在他們身上,更不要有這樣的想法:“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而不管他們愿不愿意或有沒有天賦。”太高的目標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產生對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太重,只要他們盡了力就好;不必總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其實,對孩子來說,打好基礎和真正掌握學習方法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家長應盡量將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可以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一點,讓他們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孩子可能很早就放棄了。
家長應盡量把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轉變成對孩子的建議。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闖,也不是說要放棄履行家長的約束權,而是要盡量正確地引導孩子。
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這樣只會培養孩子片面的競爭心理,對他們步入社會后必須參與的團隊合作將是個不小的障礙。
對孩子還說,學習時不要只重視書本里的死知識。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我曾解釋過四種學習的境界:
* 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掌握課本上的內容,知道問題的答案;
*境界二、舉一反三:具備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能夠舉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境界三、無師自通:掌握了自學、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沒有老師輔導的情況下主動學習;
*境界四、融會貫通: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和工作實踐,懂得做事與做人的道理。
作為父母,我希望大家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境界,幫他們從死記硬背升華到融會貫通。
家長應鼓勵孩子去圖書館和網絡中學習和獲取知識。現在的網絡是不折不扣的知識海洋,其中有最好的學習英語的互動工具,有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所有課程,有“開復學生網”這樣的學生互助社區,對孩子們的成長很有幫助。當然,網絡中也有很多負面的誘惑,所以,家長最好能經常告訴孩子在網絡上學習的正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