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的一封信
*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幫助人進步的必要的學習過程,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要鼓勵孩子在失敗中成長,在失敗中堅強起來。
*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說教,他可能會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會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應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這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外,也可以增加他們的責任感和自信。
*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選擇。不要什么事情都說“不”,應該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
培養自信積極的孩子
自信心是孩子的潛力的“放大鏡”。正如范德比爾特所說的那樣:“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事業總是一帆風順的,而沒有信心的人,可能永遠不會踏進事業的門檻。”
成長在一個期望高,只有批評沒有夸獎的環境里的孩子很難得到自信。相對來說,一個積極夸獎、正面回饋的環境會激發孩子的自信。我剛來美國時,因為背數學公式的能力好,老師總說我是“數學天才”。雖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數學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記硬背的東西搬了出來,但自信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開始在自信心的驅動下努力學習英文和數學,并真的在全州數學競賽中拿到了冠軍。
給孩子正面的回饋。讓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只是聽信了少數同學的惡意中傷。于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夸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后,居然自己寫了一本《自傳》,經常給別人看,甚至還把它放到了我網站上的“個人背景”欄目里——這個時候,我覺得她該學點兒謙虛了!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養的,所以,你不妨幫助你的孩子做一個長期的、可衡量的計劃。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女兒發言的例子,我當時和她一起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切合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后,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后,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夠的自信。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國某小學,人們曾做過一個針對18個學生的試驗:讓老師先入為主地認為這18個孩子是有“最佳發展前途”的(雖然孩子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因為相信孩子出色,老師常給孩子正面評價。結果真的激發了孩子們的自信,這18個學生后來的表現比原來的期望值還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
如果你想培養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多做肯定性評價:“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對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際交流課程中曾提過這樣的一個例子:如果要改變一個孩子讀書不專心的態度,我們可能會這么說:“約翰,我們真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數上再努力點兒的話就更好了。”在這個例子里,約翰可能在聽到“但是”之前,感覺很高興。但接下來,他就會懷疑這個贊許的可信度。因為對他而言,這個贊許只是要批評他失敗的一條設計好的引線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們也許就無法實現我們要改變他學習態度的目標了。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困難,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達到我們的目標了:“我們真以你為榮,約翰,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用功,你的代數成績也會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