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八紅旗手先進事跡報告材料
有了好的開端,我的干勁更大了。在科技種植保證蔬菜質量的基礎上,我還廣泛搜集信息,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更換蔬菜品種和種類,既調劑了茬口,又做到了上市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幾年下來,我不僅還清了債務,而且蓋了南屋、裝潢了堂屋,購置了農用車,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我知道“一花獨放不是春”,作為一個婦代會主任,我不能只顧自己致富,看到鄉親們看在眼里饞在心上的樣子,我就就瞅準時機就走東門串西門,及時鼓動他們建大棚,在我鼓勵和幫助下,全村又有20名婦女建起大棚。到現在,我們村共有190多名婦女從事大棚菜生產,大棚菜生成了我們村里的主要致富項目。
大棚是發展起來了,可是隨著蔬菜大棚的不斷增多,由于技術等原因,很多種植戶的生產效益較低,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時與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取得聯系,多次從外地請來老師,辦了多期培訓班,按照蔬菜生長的不同季節,分期分批地對婦女進行科技培訓,我自己抽空就到各家大棚轉轉,幫助她們提前發現問題,解答她們的技術疑難,對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及時提醒,遇到自己也不會的問題就幫他們請來老師。由于忙于四處傳經,我自己家大棚的活大部分都讓丈夫干了,直到現在他還經常開玩笑的說我“不務正業”,可是我知道我幫助全村婦女致富,務的才是一個婦代會主任真正的正業!
可就是這樣,大棚菜種植效益也沒有大幅度的增加,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恍然大悟。那是隨鎮里組織的一次外出參觀,我看到院西的農戶種植的全是西葫蘆一個品種,鋪天蓋地的一片。參觀中我知道了農業專業協會的作用,知道了什么是產業化經營。
回來后,我積極爭取,在鎮婦聯的支持幫助下,借鑒外地經驗,組織成立了婦女蔬菜專業技術協會。協會成立之初,僅有本村的多名種菜婦女參加,我就召集她們不定期的聚到一起,交流蔬菜生產情況,探討各種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解決技術難題,率先嘗試先進技術,成功后再在群眾中
推廣普及。在協會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下,婦女們的科技種菜水平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的效益吸引了附近的丹土村、張家莊村這兩個蔬菜種植專業村的婦女群眾,她們紛紛要求入會,并提出三個村聯合成立一個蔬菜專業技術協會的建議。我覺得這個建議非常適應農村婦女學科技、用科技、聯合闖市場的需要,于是就將情況向鎮婦聯反映,并提出了聯合成立協會的具體方案,1999年12月1日,三個村聯合的涉及黃瓜、西紅柿兩個品種的蔬菜專業技術協會終于正式成立了。協會由、丹土、張家莊三個村的60多名文化素質高、種菜經驗豐富的女能手組成,定期召開會議、舉辦婦女科技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技術要點、市場行情等;協會還組織女能手與貧困婦女結成幫扶對子,制定了具體的幫扶措施和計劃、目標。協會的成立和運作使得三個村的婦女人人懂技術、人人有致富項目、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增強了婦女發家致富的能力。如今,像丹土村婦女徐衍美,緊跟市場行情確定種植品種,年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婦女群眾比比皆是。
,在了解了市場和多方考察聽取意見后,我感覺到時機成熟了,決定動員婦女走綠色蔬菜和產業化生產之路,抱起團來打市場。我們請來了蔬菜種植專家,在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對我們村的土壤、種植傳統等情況進行分析,當時村有65%以上的大棚是黃瓜,而丹土村、張家莊村有種西紅柿的傳統,于是,我首先擺事實、講道理,統一了協會會員的思想,又讓她們分頭行動做甚好婦女的工作,集全村的力量搞一個品種的生產,并統一使用有機肥,杜絕一切有害農藥,實現綠色蔬菜的集約化發展。當時許多種植戶不理解,有的說我多管閑事,有的不愿多投資、多費力,有的種植別的習慣了,不愿意轉產黃瓜,也有的是怕都生產一個品種賣不出去,當時說什么的都有,我就耐心的說服教育,苦口婆心的勸,積極尋找一些市場信息給他們看,還組織帶領了部分婦女到院西等鄉鎮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