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教師)
解答此類試題可以直接從語感的角度進行判斷,對于試題相對簡單的,語感判斷法應該是比較有效的。也可以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判斷,解答的關鍵是要明確歧義產生的原因,有時還要采取消除歧義的對策。a句的歧義是由結構關系不同造成的,即“禁止和取締”有兩種語義關系:一種是動賓關系,即“禁止做某事”;另一種是并列關系,即“禁止和取締某事”。c句的歧義是由多義造成的,“看不上”可以有兩種理解。d句的歧義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憤慨”,但憤慨的對象,一種是報案者,一種是圍觀者。 【案例2】關于我國書信的習慣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封書信一般應有“稱呼”“正文”“祝語”“署名”“日期”等部分。 b.給老師寫信,“稱呼”部分如果連名帶姓寫上,就顯得不夠恭敬。 c.書信的“祝語”部分,如寫“此致敬禮”,應將“此致”退后兩個字的位置,“敬禮”則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d.書信的“署名”部分,寫信人應該連名帶姓都寫上,否則就顯得不夠恭敬。 【解題思路】此題重點考查得體地運用語言的能力。“署名”要看寫信人和收信人的關系。若一般關系,最好姓名都寫上;若為親密關系血緣關系,寫上倒有疏遠之嫌。由此,答案不難判定。 【正確答案】d 【評點與探究】得體地運用語言,有時就要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準確得體。從此題稍作引申,在訓練時我們應該還要能把握住一些書信或傳統用語中常用謙詞、敬詞等副詞的使用對象和場合。 【案例3】下列句子中,表達最得體的一項是 甲:用于新聞報道 ①在婦女代表隊伍里,我看見了從農村來的,堅持了十三年斗爭,把親愛的獨子貢獻給解放戰爭,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監獄考驗的一位中國人民偉大的母親。 ②在婦女代表隊伍里,我看見了從農村來的一位母親,她堅持了十三年斗爭,把親愛的獨子貢獻給解放戰爭,她自己也為革命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監獄的考驗。 乙:用于小學語文課本 ③有時太陽走入云里,它的光線卻仍從云里透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人們要分辨出何處是水,何處是天,很不容易,因為只能夠看見光亮的一片。 ④有時候太陽躲進云里,陽光透過云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丙:用于會議講話 ⑤我們黨的幼年時期,也就是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經一再犯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外國經驗神圣化的幼稚病。患著這種病,只能使中國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絕境。 ⑥本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我們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曾使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語言得體,重點是要根據語境恰當選擇句式和措辭。.句①修飾語太長,不太符合習慣,宜分成幾個短句;句④比句③更口語化,當然更為小學生所理解;句⑤的短句更容易讓聽眾理解。由此答案就可以確定了。 【正確答案】c 【評點與探究】這是一個新的題型,考查對語言運用是否得體的理解能力,有一定難度。語言得體,語境是很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甲、乙、丙就是三個語境限制條件,面對傳媒的眾多讀者,句①一個中心詞(母親)帶含6項內容的長定語,這種句式讀來費力,不如句②改為幾個說明性分句,使全句的節奏顯得比較舒緩。句③、句④是選擇的難點,也是此題容易出錯的地方。這里應考慮面對很少和文言文打交道的小學生,句③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較重的詞語,就不如句④改為口語化、形象化的表述更合適。丙引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胡耀邦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既然語境條件限制為口語表達,接受者要依靠耳聽心記,在這樣的情況下,句⑤的口語化短句就比句⑥的書面語長句用得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