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在醫政工作會上的發言
第二,要加強規劃管理,構建運轉好、功能清、定位準、質量優的醫療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的規劃和建設對于發揮醫療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效率,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醫療服務需求,保證醫療質量,控制醫療費用,減輕患者就醫經濟負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地區沒有對醫療服務體系進行有效的行政干預和科學的市場調節,一些經濟效益不好而公眾基本醫療服務急需的機構和專業日見萎縮;而另一些大型公立醫療機構盲目擴大規模,導致黑洞效應,出現虹吸現象,影響了中小醫療機構的發展和功能的發揮,區域內的醫療服務能力沒有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因此,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特別是醫政部門要認真研究思考轄區內醫療機構的整體布局,科學確定區域醫療中心的數量,明晰當地醫療服務體系中公立醫療機構的功能任務,形成大中小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技術支持的良性互動格局。對轄區內的現有醫療資源要以改革和發展的思路盤活存量。通過精細化到專業人才、診療項目、設備設施的配置與醫療需求的合理配比,實現醫療機構的功能、任務與診療項目、人力配備有機銜接,構建職責清晰、運轉高效、質量優良的服務體系。要使醫療服務體系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律,與我國國情、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和醫療支付能力以及醫療保障水平相適應。
第三,要加強醫療機構科室建設和管理,提高專業服務能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醫療技術水平是不斷提高的,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改善,部分專業和技術水平已經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總體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這些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也和市場機制沖擊及利益驅動有關。譬如兒科、傳染、精神、病理、康復和臨床營養等部分學科專業隊伍縮小,技術水平落后,服務能力降低。現在有的患者病理診斷還未明確,就大量使用進口的高檔藥品;手足口病和問題奶粉事件的處置中,暴露了兒科醫療能力的不足;全國精神科醫師才2萬人,而需要精神科醫師的診療和咨詢服務的人員達1600余萬人,服務能力嚴重缺乏。如何對待這些學科,既是醫院管理問題,也是對能否堅持科學發展觀,能否做到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檢驗。
第四,要配合人事部門做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三級醫院要在公共財政投入下承擔起為基層培訓住院醫師的責任,而不能僅為自己培養人才。住院醫師是一個培訓階段,而不是一個工作崗位,經過3到4年的培訓后,大多數到中小醫院去工作。這樣社區、縣醫院,甚至是鄉鎮衛生院都有經過大醫院培訓的醫師,患者才能在基層獲得公平的基本醫療服務,公立大醫院要在這方面做貢獻,做表率。
(三)抓住機遇,科學發展,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建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醫院在醫院規模、技術能力、裝備條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醫院管理者應該抓住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第一,要發揮醫院功能。城市大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在醫療服務中占有主導地位,要在兩個方面發揮功能:一要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基礎上發揮專科特色,解決疑難重癥的診斷治療問題;二要開展對基層、社區的培訓和指導,通過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將大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并建立便捷的雙向轉診體系,引導常見病、多發病和康復患者到社區和基層就醫。城市大醫院還應該開展對基層醫師的規范化培訓,保證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醫師在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上,在基本醫療服務能力上,具有相同水平,使患者在基層得到及時有效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