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社團培訓會發言稿
其實,第一,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兒童階段出現的正常現象。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有很大的關系。青少年是屬于自我意識高漲,想要成為成人,想要成為理想中的“我”。但他暫時無法達成理想,他會尋找自己喜歡的偶像,作為他影響自我的替代。
第二,青少年——我們也把它稱為“心理斷乳期”,青少年想成為成人,不想再依賴父母。當他急于和父母劃清界限的時候,不想依賴父母的時候,他要找到一個替代品。從這個角度講,“偶像”就成為了父母的替代品。
第三,和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比如我的周圍人都崇拜劉德華,我想表現我不落伍,和他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可能會不自覺地去崇拜劉德華。這是環境、群體壓力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
“偶像崇拜”到底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父母如何應對青少年“偶像崇拜”問題?“偶像崇拜”有兩種,有些青少年崇拜的是偶像的外表、動作,如果這種模仿過多,可能就會陷入到一個誤區里。一種是崇拜偶像人格中的內涵,盡管偶像遇到很多壓力、困難,他的偶像克服種種困難,最后取得了成功。這樣的堅持、毅力、努力,不到最后關頭絕不放棄的信念,如果這些是青少年崇拜的對象,那么,偶像身上的內涵是對青少年是具有積極的影響的。
老師、父母對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看成是正常的現象,不要一味壓制。即使這些青少年已經在“偶像崇拜”的外表上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我們不能一味地用指責,壓制,否則會適得其反,即使父母、老師再好心,也不會被孩子所接受。
回到楊麗娟這一個例案上,我們不能對“偶像崇拜”過于嚴厲,但過于放松“偶像崇拜”,一味去順從孩子的“偶像崇拜”也是不對的。楊麗娟的父母是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過于順從孩子的想法,而沒有對她進行引導,使楊麗娟在崇拜劉德華這一問題上一步一步走到現在,走到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局上。“偶像崇拜”是今天老師、父母和孩子沖突比較大的一方面,我們要從以上角度看待“偶像崇拜”問題。
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向自己的消極情緒挑戰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是指要學會主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聽任自己情緒的擺布,成為情緒的奴隸。”初中生正處于少年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情緒是豐富、強烈而多變的。這多變的情緒常使他們不能專心致志,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件事,學習、生活也因此而受到干擾。那些自控力較弱的學生,很容易成為不良情緒的俘虜。有的學生就是因為不能擺脫不良情緒的干擾,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身心健康。
尤其是目前進入初三畢業班的學生,大多都承受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及自身的種種精神壓力。在精神重壓下有些學生出現了緊張、焦慮、自卑、厭倦等消極情緒,這些情緒如得不到及時地調節和控制、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精神狀態和學習效率,也將對學生的身心造成較大的傷害。
可見,“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是多么重要,正如馬卡連柯所說:“不會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臺被損壞的機器。”
人的情緒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積極的情緒能提高人的活動能力,充實人的體力和精力,并且可以使人體驗到生活的美好和可愛,激勵人們勇敢地面對艱難困苦,成為人們活動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