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班領導講話
第二,關于綠色接力
綠色接力,是在XX年的校長學習班上總結拉小經驗提出來的。為什么要提“綠色接力”?因為綠色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和諧發展的代表色。要做好接力工作,是對學生負責,同時也是對學校發展負責,是為了構建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態”環境。這些年來,鼓樓學校經歷了內部競爭激勵求發展,名校西進大發展,魚貫而入依次前行保發展,優質資源放大促發展等各個階段,發展到現在,要追求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這就是我們提“綠色接力”更深層次的內涵。區域教育發展受制于區域發展整體條件和水平,受制于更大范圍內教育發展的思路、導向和大勢,從全國來看,當前的教育發展還處于“戴著鐐銬跳舞”的階段,既要抓好學生素質,又要抓緊應試的成績,兩手抓,兩手都不能軟,一邊是教育人的職業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一邊是學生家長、社會對考試成績近乎苛刻的追求,我們面對的是二元標準,這個二元標準短時間內還難以改變,但我們應在追求均衡中爭取破題。立足于鼓樓學校的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首先是責任的接力。學校教育如同接力賽,校長是教師的領跑人,教師是學生的領跑人。每一個年級都如同學生人生奔跑中的一個個驛站。幼兒園把孩子交到小學,低年級交到高年級,小學交給中學,初中交給高中,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從雛鷹長成能夠搏擊長空的雄鷹,我們的教師要一站一站地牽引、護送他們盡可能快、盡可能穩地前行。即使無法人人都成名成家,但最起碼能夠成人,做到自食其力,自立于社會。這是每個教育人的責任和使命。既然選擇做一名校長,做一名教師,我們就不能輕易卸下這付擔子,就不可以隨意中止這場接力。綠色接力的實現需要目標的引領。教育接力還不同于一般的奔跑,更不是“瘋跑”、“盲跑”,而是有計劃、有方向,有競爭、更強調合作的前進、追趕、超越。接力不是個體的項目,而是集體項目,這對于教育尤其貼切。我們的教育雖然按學生年齡段劃分為幼教、小教、中教和高等教育,按政策劃分為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但我們要清楚地看到,這種劃分完全是從施教和管理的角度來考慮的。學生的成長過程、生命發展過程中只有時間的刻度,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機械的、硬性的分割。我們的幼、小、中、高的各個階段之間只有遞進、滲透、延展的關聯,決不能割裂。這如同自行車的鏈條,只要有一節斷裂或松動,都將停車、翻車。
第二是質量的接力。在“雙基”的學習,學生德、智、體、美等各個方面,按課程設置、課程標準要求在年級之間、學校層級之間的接力當然是最主要、最基本的,這是學校教育的“本色”所在。這個任務完不成,或完成得不好,學校就失去了“最低保障線”,失去社會的認可。這個“本色”的接力,雖不是綠色接力的全部,但在我們鼓樓,在現階段,做得仍然不夠理想。大多數學校還滿足于自身這個“點”來辦學,辦教育,缺少“片”意識和“面”的思維。個體生命如水,其發展過程中本身并不存在斷點;我們常常把學生成長比喻成植物的生長。正在旺盛地生長中的植物,我們又從何看到它靜心的片斷?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也好,從小學升入中學也罷,從個體生命上講是連續的,但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從自己的本位來評判學生、劃分學生。最典型的是就是當前彌漫在教育界,久久不能化解消散的“生源情結”、“生源嗟嘆”,或者說是“生源迷霧”。這當然不是僅僅存在于我們鼓樓的現象,而已經成為當前各個地區普遍存在的教育通病、教育不能承受之重、難以破解之難。這種論調、情結、說詞、迷惘,歸結到一點,就是“生源決定論”。“生源決定論”有幾個經典的觀點和現象:第一,生源決定了教育教學的質量,學校辦得好,因為有好生源,好生源成就了好學校;學校質量差,社會認可度低,是因為招不到好學生,學生不好,學生的家庭條件不好,學生的家長層次不高,所以學校辦不好。第二,所有的學校都在感嘆生源差,而且是越來越差,不僅是相對薄弱的學校在喊,好學校也在喊,甚至是重量級的名校也在喊,生源質量在下降。第三,有的學校把好學生也教退步了,進校時相對好的生源在畢業時并沒有保持住原有的水平線,原來相對差的學生也沒有變得更好,進校時高分段的學生到畢業時比例不升反降。面對這些現象,社會、百姓不禁要問:學校教育究竟怎么了?學校教育在學生成長中到底發揮了什么功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究竟是教師領跑學生,還是學生牽著先生的鼻子跑?教師僅僅是工廠流水線上的操作手嗎?上游下來的產品有瑕疵只能照單全收,繼續傳下去,甚至在本道程序上還會增添新的瑕疵?沒有好的生源,就無法辦好學校,這是當前中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后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我想說的是,作為我們鼓樓的教育人,作為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感的教育人,應該積極、主動、努力地研究、破解這一難題,要有信心和勇氣在鼓樓率先打破這一教育 “怪圈”,創造鼓樓教育的“奇跡”。南工大附中首期“中加班”里21名學生,進校時最低的只有200多分,三年后除1名因病、1名回中國臺灣以外,其他19名學生全部沒有參加全國高考,而是直接被國外大學錄取,我們要認真總結這里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教學經驗。王楠子,八年前是上海某中學一個“標準的差生”,經常被老師“重點關照”,無奈之下赴美求學;八年后,他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冠軍,并被老師表揚為“天才”。如今他是費城藝術學院的大四學生,是該校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促使他父親王恩重向國內教育現狀發難。(見XX年9月25日《東方早報》)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新聞,而王楠子父親質疑國內教育更是一個有價值的舉動。這不能不令我們深刻反思。因為目前我們的教育還不能稱為“教育”,而只能稱為“教學”、“教書”、“教考”。著名旅美教育學專家,《“高考”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先生說:中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淘汰之;美國學校對孩子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善之。“中國差生”王楠子是被中國考試所淘汰,而“美國天才”王楠子正是被美國教育發現、改善、培養起來的。我認為王楠子的父親這一“難”發得太好了,值得我們深思。面對二元結構困境之下的鼓樓教育,我們全區能否團結起來,走出一條有效教學、提高質量的特色之路,使鼓樓教育保持輝煌,走在前列?借鑒企業“集智聯心博市場”的經驗,我認為抱團發展,綠色接力應該是值得一試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