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中央一號文件 抓好我縣農村工作
正是基于這樣一系列的考慮,中央認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中最為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尤其是糧食主產區種糧農民的增收問題。解決了農民增收問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也會得以提高,可謂一舉兩得。因此,中央在確定文件的基本內容時,明確提出要把促進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上。
22年前開始的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成功地指導了劃時代的中國農村改革。2004年,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系于農村的關鍵時刻,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農村工作。
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熱烈慶祝建國35周年盛大游行中,當一列農民游行隊伍高抬“中央一號文件好”七個金色大字的巨幅標語牌走過檢閱臺時,廣場上頓時歡呼起來,人們齊聲高喊:中央一號文件好!從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連續5年下發了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真實地反映了億萬農民的心聲和要求,成為我國農村改革迅速推進的強大動力。
時隔17年之后,當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2003年12月30日親自簽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時,久違了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回歸農業。
二、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精神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之多、力度之大相當少見,是多年來含金量最高的一個關于農業和農村政策的文件。綜觀9大部分22條內容,具體政策達37條之多,觸及到很多深層問題,其中不乏創舉和突破。
1、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
第一要加強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第二是支持主產區進行糧食轉化和加工,第三是增加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糧食問題是關系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胡錦濤同志、溫家寶同志多次強調糧食安全問題。2003年10月國務院還專門召開了農業和糧食工作會議,明確了確保糧食安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提出了重大政策措施。經過多年艱苦努力,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了1萬億斤的水平,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正是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有條件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才有基礎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當前總的看,我國糧食供求形勢是好的,當年產量加上現有庫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場供給是有保證的。現在強調糧食安全,并不是說糧食安全出了問題,而是要防范和消除影響糧食安全的隱患,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必須清醒地看到,一些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和苗頭已經出現,糧食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最為嚴重并需要堅決遏制的是,近幾年耕地大量被占,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最為根本并需要著力解決的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不高,地方抓糧的積極性不高;最為關鍵并需要研究探索的是,有利于糧食生產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起來。如果這些問題任其發展下去,加上目前糧食市場信號的放大效應,各地各方面糧食購銷的同步效應,以及糧食生產的滯后效應的影響,就會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就會對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近幾年糧食面積和產量減少較多,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主動調整的合理因素,也有非正常的因素;既有市場經濟法則的作用,也有不少政策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突出的有兩點:一是亂征濫占耕地,大搞各種開發區、園區,既侵害了農民利益,又損害了糧食生產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農業結構調整,把調整結構與糧食生產對立起來,以為結構調整就是壓糧擴經,致使一些地方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安全的大局出發,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做到認識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2003年入秋以來,糧價開始上漲。這是糧食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的客觀反映,是多年來糧價低迷基礎上的恢復性上漲,是市場對糧食供求預期的理性反應。糧價適度上漲對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但必須看到,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糧價一頭連著農民,一頭連著市民,糧價的漲跌應該調控在合理的范圍內。糧價一價帶百價。如果糧價上漲過快過多,就可能帶動整個物價的上漲,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全局。如何防止糧價暴漲暴跌和生產大起大落,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一定要下大氣力穩定和擴大糧食生產,搞好糧食儲備和供給,加強糧食市場調控。